原型范畴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理论在二语词汇教学中的启示作用,认为应重视原型范畴词和多义词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词汇教学;原型范畴词;多义词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通过对事物的分类或范畴化来认识这个世界,原型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因而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他成员则น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4]原型范畴理论强调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联系,应用于二语词汇教学,体现为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有效激活学生的词汇层级结构图与语义联系网,在联想中提升词汇学习效果和效率。其中,所谓的“点”是指人们较容易记住的基本词汇或词汇的原型和基本意义,而“面”则是指基本词汇之外的词汇或词汇的边缘意义。以下将结合对原型范畴理论的阐释,结合实例分析该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原型范畴理论
1、范畴与范畴化
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指人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发现相似性,并据此对世界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的认知过程。其以体验、互动、概括和归类作为基础,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及创作等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最基本能力。人类在范畴化过程中将具有共性的相同事物或相似事物归为一个类别,就形成了范畴 (category)和概念(concept)。因此,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在对事物的分类中,是否把一个范畴内的全部成员看成是同等的,是古典范畴理论与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分界线。[5]
2、原型范畴理论
第一个发现传统范畴理论缺陷是名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家。他认为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界限,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其范围可以扩大,范畴成员也不像传统的理论认为的那样具有等同地位,而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了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prototype)构成的。1987年出版的Lakoff与Langacker的两部认知语言学专著及随后的许多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其理论的科学性,现代原型范畴理论也逐渐明晰化了起来。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即原型(prototype),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 ☻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6]
3、原型范畴
范畴可以按照从最普通到最特殊的等级来划分,而基本范畴就是介于普遍与特殊等级之间一个的中间等级。基本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体现了范畴成员之间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原型也在基本范畴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活动都是在原型范畴层次上进行的,知识也主要是在这层次上组织起来的。在原型范畴的基础上,还有上位范畴与下属范畴的概念,它们均属于寄生范畴,是依赖原型范畴而存在的。
人类对原型范畴的认识是靠完形(gestalt)感知来实现的,即从整体上而不是从各个组成部分来感知事物。完型感知由相似性原则和连续原则组成。相似性原则指出,相似物体常被人类感知为同类物体,原型范畴成员则更容易被感知为同一范畴。连续原则认为,连续不断的物体往往被感知为整体,而整体比组分更容易被感知。
二、原型范畴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在传统的二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常常在单一语境下进行一词一义一例式的讲解,或脱离语境对词汇的意义进行一次性的简单罗列。这一教学方法由于忽视了词语多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也容易导致对词汇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有必要依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二语词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理据探索,原型范畴理论在这一领域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诸多启示。
1、原型范畴词的教学
原型范畴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在语言层面上,原型范畴词总是先于上位范畴词和下属范畴词而产生,是词汇范畴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层面。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原型范畴词具有以下重要性。首先,原型范畴词音节少、词形简单。原型范畴构成认知的心理基础,是人们最常接触到的和接触最直接的事物,原型范畴最先获得了语言符号。因此,原型范畴词大多属于中性词,使用频率极高。例如,在表示“哭”的词汇中,“cry”属于原型范畴词。第二,原型范畴词具有历史稳定性。原型范畴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力最强,变化极其缓慢,是构成新词的基础。例如,“口”、“月”、“水”、“火”等都是原型范畴词,它们早在甲骨文中就己经存在了,历经几千年也少有变化。其次,原型范畴词是日常交际的基础。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表达的最基本概念,使用的都是原型范畴词,而不受文化水平、阶级、年龄等的影响。例如,人们会使用“dog”来指称狗,而不是“hound”、“pug”或其他词汇,“dog”就是原型范畴词。最后,原型范畴词构词能力强。原型范畴词的历史稳定性使其成为词汇生长的基点,通常以词根的形式构成新词。例如,“tract”是表示“拖、拉”含义的原型范畴词,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了“attract”、“distract”等词汇。 原型范畴词的上述特征对于二语词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词ฬ根教学法、同义词归类记忆法等单词教学法都衍生于此。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原型范畴词及其延伸词汇的整合教学。
2、多义词的教学
多义词,也称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拥有两个或更多个义项。多义词在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体现了人类认知过程中的范畴化。在认知语言学中,多义性(polysemy)即被视为范畴化现象。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范畴是多♥义词的范畴成员间发生相互联系的基础,体现了核心的家族相似性。多义词的习得是二语词汇习得中的难点,也是二语词汇教学的重点之一。
首先,应重视多义词的原型讲解。多义词的众多义项卐总是在原型意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因此在多义词的教学中,不应简单地列出多义词的所有义项,而应重点讲授该词的原型意义,从而促进对该多义词的整体感知。第二,应重视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理据性联系。Langacker认为,多义词的多个义项通过范畴化构成词义网络,有些词义处于更加中心的地位,即原型意义,其他义项则是围绕原型意义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7]因此,二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先讲授多义词的原型意义,然后引导学生将该词的其他义项与原型意义相联系,并推测多义义项的产生过程,从而建立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深层联系。此外,应重视在具体语境中猜测多义词词义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多义词在语境中是以非原型意义出现的,应提示和引导学生根据该词的原型意义去猜测在具体语境中具体义项,并建立具体义项与原型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多义词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同时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
三、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典型观点,为二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迪。本文从原型范畴词的教学和多义词的教学两个方面分析原型范畴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借以抛砖引玉,使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并为外语教学提供新的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