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诗词隐喻现象分析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时间:2024-11-10 13:46:2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宋词是我国的文化财富,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学者进行研究,而李易安词一直是中国诗歌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本文尝试以李清照诗词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诗词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诗词;认知语言学

Abstract:Poetry is 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 attract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Li`s Ci has always been a hot area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etry.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metaphers in Li Qingzhao`s C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Key Words:Metaphor; Poetry; cognitive linguistics

引言

作为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认知活动中,能让我们思考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也能让我们认识自然界,反观自我。Lac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三类隐喻有相同的工作机制和原理。Lacoff和Johnson把他们按由浅入深排列,能从付出的认知努力的程度去理解。最容易的是方位隐喻,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基本认知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本体隐喻,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最难的是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常常被称为“死隐喻”,因为他们认知起来很容易。而且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出现。但是我们要研究的隐喻是活的隐喻,因而多为结构隐喻。这里以李清照诗词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诗词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1.理论依据

在众多对隐喻的研究角度中,本文采用了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依据Lac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类,以李清照的词为例,对汉语诗词隐喻现象进行研究。

2.李清照及易安词的简介

公元1084(宋神宗元丰七年),在华夏文明的齐鲁大地上,诞生了一代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李清照才华卓著,诗词文赋,各擅胜场,但确立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她的词。有人说过,李清照不是女神,也不是女奴,而是女人。易安词以女人的敏感细腻来展现内心的情感世界,显得格外真切格外动人。以靖康之便为界限,李清照的词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少女少妇闺中生活,作品轻灵น,柔美。后期则呈现出愁苦 ﭢ之情,感时伤事,缠绵悲惋。

3.隐喻在李清照词中的体现

笔者共分析了收录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中的46首词,分别是《点绛唇・蹴罢秋千》《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鹧鸪天》《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浣溪沙》《小重山》《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怨王孙・帝里春晚》《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摊破浣溪沙》《渔家傲》《念奴娇》《点绛唇・寂寞深闺》《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满庭芳》《玉楼春》《凤凰台上衣吹箫》《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长寿乐》《菩萨蛮・归鸿断生残云碧》《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声声慢》其中频频使用隐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3.1抽象概念为具体事物

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所共有的能力。在李清照的词中体现也尤为明显。例如将愁绪哀思当做物体来看。《凤凰台上忆吹箫》表达了对自己丈夫的离别相思之苦。最后一句“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将愁思化为一段段,仿佛一段段所谓展现在读者面前。属于本体隐喻,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念的思想和感情和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愁思本来是抽象的看不见的东西,词人将他化为可见的事物。这首词抒发的离别之情吞吐隐约,欲言又止,很是耐人寻味。词大意为:隔夜的残香,凌乱的被褥,精致的室内铺设,懒于晨妆的思妇。(开篇就流露出女主人公无情★无绪的心里状态。如果一个封建时代的女人,连自己的头都懒得梳理,就不是一般的愁绪了)由于她任凭梳妆匣闲放着,里面都布满灰尘。每天她总是♒清醒而慵懒的拥被坐着,看着太阳慢慢升高,日光爬上帘钩。原因说的吞吞吐吐,自从得知情人移情别恋,以自愁肠百结。因为生怕离别终会到来,所以几番欲说还休。如今他更要远离,而自己仍然依恋他。他走的再远,也走不出自己的视线。寂寞深闺,这段新愁该如何排遣?只剩下痴人妄自凝眸罢了。

3.2自然现象为人

将自然现象,如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喻为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极为常见,如太阳公公,月亮姐姐等等。这一点在李清照的词《满庭芳》中也有体现。从“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可以看出,词人感叹梅花是风韵的完美结合,但受不了风雨的蹂躏和摧残。在这里自然现象里的风和雨都成了讨厌的人,任意的摧残着寒梅。这里就是将自然现象比拟为人,赋予自然现象人格。属于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用一种概念的词语来谈论另一种概念,用形容人的词语来形容自然现象。

3.3动物,植物等无生命的物体为人

从认知角度,把动物,植物等无生命的物体看做人,赋予他们人的感受和感想。在李清照的《点绛唇》中也有所体现。其中“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描写了花园中早晨的景象,在细细的花枝上挂着露珠。属于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用一种概念的词语来谈论另一种概念这里把细细的花枝比喻为人,被形容为像人一样瘦。词意大致为:夏日的一个早晨,一位闺中少女荡秋千罢了的情景,夏日清晨带露珠的鲜花,薄汗青衣,忽然看到陌生人走进门来,少女的娇羞使他来不及穿鞋就往里走,头上的金钗也因忙乱而花落下来。因为好奇之心想知道到究竟是谁。但如果直瞪瞪的看,那显然是失礼,也不符合贵族少女的身份。所以她用嗅青梅来掩饰。

4.结论

本文运用Lac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理论以李清照的词为例对汉语诗词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最容易的是方位认知,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基本认知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本体隐喻,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最难的是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พ基本认知域。诗词中多用结构认知域。隐喻具有张力,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使得其具有启迪功能,读者能品读出复杂而抽象的情感。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