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粉丝心态”看新闻记者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时间:2024-12-26 04:25:3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媒体中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称为新闻记者,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法律素质、获取信息能力、专业化素质、人文素养等,相比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操守、情感、与采访对象沟通方式等人文方面的素养同样重要。

[关键词]新闻记者;人文素养;训练方法

今年两会期间,一则陈☼道明的“改稿新闻”,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火了。记者在手记中讲述两会期间采访自己心目中的“男神”陈道明的经历,引发大众的吐槽。大家质疑的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竟然以“粉丝”追星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采访对象,实在不可思议。从事后记者发表的手记来看,文中不止一次地出现 “不少同行可能会‘嫉妒’我――一位‘男神’昨天与我席地而坐,亲手给我改稿子!”、“冲你这股认真劲儿,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等语句,言语中对明星偶像的崇拜甚至谄媚之势已跃然纸上。其实,这样的事并不是个例。在去年两会期间,就曾出现过被网友广泛吐槽的“女记者提问时眼睛放电”、“记者与总理攀老乡”等种种现象。诚然,记者也是人,而且很多是年轻人。年轻人将国家领导人、影视明星等视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追逐,本不必上纲上线。但在两会这样严肃正式的场合,在会议上讨论的都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人民生活等重大问题时,记者该多想想如何第一时间将这些广受关注的内容传递出去,而不是自己又和哪位委员合影留念了,自己今天的穿着打扮合不合体等等。

其实,上述记者采访中的种种表现,都可以归纳为缺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那么,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人文素养呢?美国新闻教育名家纳尔逊・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一书中,对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美德归纳了十三条,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ก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梁衡也曾说过:“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几位中外新闻名家的话,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论述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新闻记者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应是对事实的信仰

中国青年报湖北分社社长甘丽华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出了上面这段话。在她看来,现在有许多记者抱着“黄鹤楼上看翻船”的心态做新闻,喜欢报道负面消息以及影视明星的八卦½绯闻,却没有正视社会主旋律和那些正面的东西。“公信力和品牌效力正是源于读者的信任,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新闻媒体的建设者,承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两会中有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采访点”,这也都是老百姓和全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如果置这些事实于不顾,反而把兴趣点放在明星委员的穿着、打扮,合影留念等“噱头”上,无异于丢弃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应追求事实、追求真理的最基本职业素养。

二、遵守职业道德,保持采访中的“平视”,是一名新闻记者应恪守人文素养的基本底线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基本行为规范。在采访中,新闻记者应时刻牢记“谦虚谨慎,不卑不亢,深入实际,体察民情”这十六个字,摆正自己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既不能好为人师、高人一等,也不能将自身姿态放的过低,用“崇拜”、“粉丝”心态面对受访者。同时,面对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将采访重心放在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体恤百姓,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与要求上,不能麻木不仁、不闻不问。

三、能够灵活协调与受访者的关系,是新闻记者采访中需具备的基本技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曾对采访工作有过这样的表述,“这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转托给另外一个陌生人来表达,然后十几万、几十万份地复制、传播,并永久保留,面对当世、后世的审视和评价”。采访活动是两个主体的合作,合作的基础是信任。在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和采访对象的权利之间,有值得讨论、协调的空间。在本文所举的示例中,个别❤记者用“粉丝心态”面对采访对象,很大程度上和两人身份不对บ等有关。这就更需要记者具备灵活协调关系的能力,平和、公正的完成采访。

当然,除了本文重点探讨的人文方面的素养,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精通的新闻理论和业务、丰厚的知识储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等缺一不可,本文就不一一展开叙述了。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