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越来越为广大的历史教师所重视。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根据新课标规定,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历史教学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面应该关注以下三个要点:历史思维、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主要 ☹是指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注重史实,养成涉猎和学习史料的习惯,增强解析历史事件的技能,从而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质疑能力主要是指敢于对已有的历史事实和结论提出质疑。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以陌生化的视角慎重地对待史实,敢于对史实和已成定论的结论说出自己的疑问,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怀疑精神。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够对历史事件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世界是发∞展的,历史学科也处在不断更新的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认真探索的基础上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开拓思路,强化概念,解决问题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现象到本质特征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它体现历史事物的核心内容,揭示历史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并作概括的评论。引导学生把握历史概念体系,形成有机联系的历史知识结构,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阶段特征与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还要分析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三、引导学生把握教材,重视导言和结论,把握重点难点知识
教材的序言或导言,一般都把章节的时代背景、重点内容,历史发展的大体进程和结果,主要规律提示出来。教师指导学生预习,阅读,深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尾,一般都有小结,如“太平天国的失败”,对太平天国的性质,失败原因,历史功勋作了概括而扼要的总结。教师应帮助学生就以上几个问题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一一仔细领会其结论:如分析失败原因应首先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革命斗争的目的地不明确,大多是为了生活,希望提高自己的现状,革命成功之后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就不去奋斗,随之而来是滋生了贪图享受、腐化堕落,农民阶级革命不彻底。这种所谓新的生产关系也不可能代替原来的封建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农民起义不可能最终胜利。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性质,这次农民起义是几千年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让学生回忆对比,认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比过去的农民起义口号有哪些发展提高。第三,启发学生总结学过此章后应吸取总结哪些经验教训?得到了哪些启示?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教材的结论部分要前后联系,首尾照应,条分缕析,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课堂教学中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开拓学生思路
教师设计高水平的启发性思考问题颇费心力。它要体现教学目的,结合教师重点难点,并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深度。还要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教材上下功夫。例如:讲授东欧剧变的实质,它主要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以前的社会制度变为今天的资本主义制度。政治上表ღ现实行多元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开始实行混合所有制成和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具体表现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剧变的原因作深层次分析,东欧各国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实质上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发展缓慢,缺乏民主和法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 Ü夫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取的“和平演变”宏观把握,能使学生的思路清晰,知识掌握更加体系化。
六、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七、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总结历史规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训练,需要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