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张士诚的末日

时间:2024-12-26 04:22: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下一个目标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朱元璋结束了与陈友谅的战争,一身轻松地回到南京。军师刘伯温定下的“先陈后张,先南后北”战略虽然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但随着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到现在长江流域除了苏南以东,其余都是朱元璋的地盘了。

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没多久,李善长、徐达等人纷纷上表,让朱元璋称帝。

朱元璋心里还有些小小的顾虑,毕竟现在整个中国北方还在元帝国的统治之下,行事太嚣张总归不是什么好事,最重要的是,现在他头上还有个正牌皇帝小明王韩林儿呢。于是,朱元璋发文件“拒绝”了李善长等人的好意。当然,李善长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按照惯例,李善长等人继续上表,不依不饶地要朱元璋称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勉为其难”地“退而求其次”,自立为王,立国号为“吴”。

很不巧的是,朱元璋这次跟张士诚的国号撞“衫”了。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元至正十四年九月(1354年)在高邮称王,建国号为周。投降元朝后Ⓐ就取消了,没多久,张士诚觉得还是做王过瘾,于是上表请求元朝廷给他封王,朝廷觉得这个要求有点过分,所以拒绝了。张士诚气呼呼地撕毁了朝廷的诏书,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又自立为吴王。

历史上,朱元璋的吴国被称为西吴,张士诚的吴国则叫做东吴。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明显是朱元璋抄袭了张士诚的创意,因为东吴政权比西吴要早一年,但是朱元璋อ有理由斥责东吴政权是山寨货,因为他的西吴占据着南京,历史上,凡是国号叫“吴”的国家基本上都会占据南京城,换句话说,连南京都没有,你也好意思管自己叫吴国?

奋斗了十多年,当年的穷和尚朱元璋终于称王称霸了,但他还有一个更宏大的理想,那就是称帝。而挡在这条路前面的最大障碍,就是张士诚。

在朱元璋和陈友谅死磕的那几年中,张士诚一直没闲着,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吃喝玩乐,竭尽全力搞垮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他搬出了自己的办公室,一脚踏进皇宫就再也不肯出来了。张士诚把所有工作交给了弟弟张士信。

可惜,他选错了接班人,张士信比张士诚堕落得更早,当张士诚还在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张士信就已经进化为大色狼了。这家伙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在家里蓄养了一支“天魔舞队”。

所谓天魔舞,听上去就不像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娱乐形式,具体的跳法是十六个舞女,把头发梳成若干小辫,戴着象牙制成的佛冠,身披若隐若现的薄纱,下边再穿条超短裙,每人手执法器,翩翩起舞,要多性感有多性感。

天天沉迷在这种娱乐活动中,张士信才懒得管理繁琐的政务,于是,他又转手把东吴的政务外包给身边的参谋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

就这样,东吴政权经过三道转手,成了彻彻底底的“烂尾楼”。

江南的老百姓编了一首歌谣传唱:“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菜叶,一朝西风起――干瘪。”这首讽刺歌里的黄菜叶,指的就是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至于西风,可以指秋风,但在一小撮人别有用心的人的解读下,变成对西边朱元璋西吴政权的指代。

朱元璋在平江安插了无数地下工作者,张士诚的种种劣迹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

是时候拿张士诚开刀了。比起陈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最擅长的就是把握机遇,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奇葩檄文

宁海人叶兑曾经给朱元璋写信,对征讨张士诚一事献计说:“张士诚的地盘,向南包括杭、绍,北跨通、泰,而以平江为巢穴。今欲攻打,不如声言袭取杭、绍,而大军直捣平江,这是上策。张士诚的重镇在绍兴,绍兴悬隔江海,之所以很难攻克,是因为他们的粮道在三斗江门。如果带领一支军队去佯攻平江,断他粮道,一支军队攻打杭州,切断援兵,那么绍兴肯定就拿下了。等绍兴攻下了,杭州就成了孤城,湖州也就完蛋了,然后再以主力攻打平江,把平江打下,江北各地也就如探囊取物,这是次计。”

朱元璋在同刘伯温具体商量ภ作战计划时,拿出了这封信。刘伯温仔细看了叶兑的策略,边看边把头点得跟鸡啄米一样,看完一拍大腿:“太有才了!”

朱元璋一听,很高兴,问道:“那先生觉得我们是该采用上计还是下计呢?”

刘伯温沉吟了一会儿,回道:“属下以为,可以把两计合并起来,采取先北后南,先打外围后取核心的战略。第一步,先攻取淮东,剪除他的两翼,主要攻取泰州、通州、徐州、淮安、宿州(今安徽宿县、安丰)等苏北和淮河下游地区,逼迫张士诚把军队压缩到长江以南;第二步,扫荡浙西,攻湖州、杭州,形成对平江的包围圈;最后再用南北夹攻的战法,合围平江,彻底捣毁他的巢穴。”

刘伯温的策略主张着重在一口一口蚕食张士诚,把张士诚的全部家底都逼到平江城,最后来个连锅端。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等攻取淮东。马、步、舟师水陆并进,势如破竹,相继攻克泰州、兴化,包围了高邮。

得知高邮被围的消息后,张士诚一边命令高邮守将固守,一边亲自出马,拿出围魏救赵的势头猛攻宜兴、安吉、江阴等地。

得知张士诚的动向后,徐达急令冯国胜指挥部队,继续®围攻高邮,自己则率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围攻宜兴的东吴军,俘获三千余人。

在张士诚还没有彻底反应过来的时候,徐达又突然挥师北指,在冯国胜的配合下猛攻高邮城,很快将高邮占领。接着,移师淮安,打败张士诚的援军徐义所部于马螺港(今江苏涟水苏家嘴以东)。

淮安守将梅思祖见徐达来势不可阻挡,便开城请降。不久,徐达又分兵攻下通州、兴化、徐州、宿州、安丰、沛县,淮东地区全部平定。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徐达、常遇春大兵压境,对张士诚的战争进入收尾阶段。

按照惯例,决战之前要写一篇作文,用来说明为什么我要打你以及为什么你活该被打,这类作文的官方名字叫“檄文”。 而朱元璋写给张士诚的这篇檄文有点奇特。按照古例,檄文中一般要列二十四或十大罪状,但张士诚确实是个好人,简历上也没有太多污点,朱元璋手下的笔杆子们只勉勉强强凑成八条,而且有七条是骂不忠于元朝、诈降、不向元朝廷上供钱粮、谋害朝廷命官等,给人的感觉好像朱元璋是元朝大将似的。

只有第八条才是正文,“诱我叛将,掠我边民”。其实,朱元璋对东吴又岂止诱叛将、掠边民而已,还派遣过大批间谍诈降,图谋里应外合。这篇檄文最有意思的是,替敌人骂敌人的敌人倒也罢了,檄文中还详细说明元末形势和朱元璋自己的起兵经过。这里不但攻击元朝政府,对他自己的红巾军也破口大骂,指斥为妖术、妖言,否定弥勒佛,打击烧香党。

伴随着这样一篇奇葩般的檄文,朱元璋大军开拔了。

该收摊了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元帅,常遇春为副将,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在长江以南的兵力,由南向北逼近平江城。

张士诚集结兵力在湖州迎战。这一仗,张士诚下了血本,派出自己麾下第一号猛将吕珍,以及绰号叫“五太子”的五位养子,率领数万精锐严阵以待。

这是张士诚在江南地区能集结起来的最强大力量,经过一轮苦战,湖州沦陷,吕珍、“五太子”及数万精锐全部投降。

张士诚几乎跌破了眼镜。他知道自己的军队不行,但不知道这支部队已经烂到骨子里。

当年年底,徐达和常遇春的大军攻克了湖州、杭州、绍兴,平江城彻底失去了南方的屏障,而与此同时,朱元璋的部队也已经打到平江城脚下,完成了对平江的合围。

张士诚对守城非常重视,也非常有心得。到1366年,呈现在朱元璋面前的是一座毫无漏洞的城市。这样的城防,如果硬攻,必然会带来惨重的伤亡,不过幸运的是,在叶兑写给朱元璋的信里已经提出了一个应对策略:销城法。

此法分为两步,首先是出小股部队把平江城周围提供粮食的县邑全部打下来,断了平江城的粮食补给,等城里的粮食一吃光,张士诚就只能吃土了。

然后,在平江城外筑起一道比城墙还高的土墙,在土墙上又设置三层高的木塔,士兵站在木塔里,可以轻松地看到平江城里的防御情况,这下平江守军一点隐私都没有了,中午盒饭里放了几块肉都被偷窥得清清楚楚。朱元璋的士兵看谁不顺眼了,架起强弓硬弩就能轰炸城墙,守军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还不够,为了进一步发挥居高临下的工程优势,朱元璋还在土墙上架设了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攻城武器――一次可以发射一百四十公斤炮弹的襄阳炮。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一月,朱元璋没顾得上过个好年,就对平江城发动了总攻。几十万大军一拥而上,骑兵在战场外围警戒,步兵在城墙下猛攻,土墙上的弓箭手、炮兵也铆足了劲不要钱似的往平江城里送箭矢、炮弹。

张士诚实在无愧于“守城达人”的名号,在如此狂轰滥炸之下,平江城居然没有丝毫即将沦陷的迹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城墙依旧耸立,太阳照常升起。

朱元璋知道平江城很难打,但他没想到这么难打。不过朱元璋不急,他已经没有后顾之忧,粮草和兵源源源不断地送到平江城下,朱元璋耗得起。

张士诚耗不起。几个月后,平江城的粮食就吃完了,连老鼠都成了美味佳肴,一只老鼠要卖几百文钱,还不一定买得到。饥饿的人们再次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士卒的皮靴、骑兵的马鞍都成了美味佳肴,煮一煮,勉强可以充饥。这种情况下,张士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投降,或者吃人肉。

但是,张士诚毕竟是个好人,吃活人这种事情,他做不出来。于是,他召集城中百姓说:“事已至此,我实无良策,只有自缚投降,以免城破时你们遭受屠戮。”百姓闻言伏地号哭,愿与士诚固守同死。由于城中木石俱尽,以至于拆寺庙民居制作飞炮之料。

朱元璋拥有最强大的军队、最伟大的将领,但是在平江,张士诚拥有朱元璋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民心。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军民一心,全力死守。守到第七个月的时候,张士诚就知道自己快撑不下去了,决定打出他最后的底牌:勇胜军。

所谓勇胜军,是张士诚的亲兵卫队,也是张士诚麾下最能打硬仗的一支部队,勇胜军中的十位头领被称为“十条龙”,都是些一个顶八个的狠角色,轻易舍不得拿出来用,但只要打出手,一般就锁定胜局了。

清晨天蒙蒙亮,张士诚就打开城门,勇胜军像下山的猛虎一样冲杀出来,可惜,他们遇到了一个最不该遇到的煞星:常遇春。

常遇春也不废话,一马当先上来就砍,同时还指挥另一位双刀猛哥王弼从侧翼绕出,夹击东吴兵,把张士诚的勇胜军逼进了城边的水潭中,“十条龙”全部战死,张士诚本人马惊坠水,几乎被淹死。幸好张士诚从小在海边长大,水性好,硬是爬上了岸,被亲兵抬着逃回城中。

张士诚极不甘心,咬咬牙,又精密谋划了十多天,带着仅存的万余亲兵再次突围而出。这一次,张士诚彻底玩命了,老实人发起飙来也是谁都挡不住,张士诚部越战越勇,常遇春渐渐有些抵挡不住了。

眼看胜利在望,突围在即,当时在城头观战的张士信不知道脑袋搭错了哪根筋,居然大呼:“军士打累了,可以歇兵了!”然后鸣金收兵。

鸣鼓必进,鸣金必退,这是铁一般的军令,可这个时候退兵,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说不过去,奋战中的亲兵一时之间有些不知进退。连张士诚也有点懵了,难道突围这种事情还有中场休息这一说呢?也就在张士诚发愣的一瞬间,常遇春立刻抓住战机,组织起更加猛烈的反击。

张士诚的军队本来就已经军心大乱,再加上常遇春的猛烈冲击,立刻一溃千里,抱头鼠窜,张士诚在亲兵的保护下再次灰溜溜地跑回城,再也不敢出来了。

从治国到打仗,张士诚这辈子就毁在张士信这个白痴弟弟手里。

接下来的几个月,✉张士诚的生活可以用“绝望”两个字来形容。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已经注定,现在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临了,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八日,平江城沦陷。城门沦陷后,张士诚又组织起巷战,死守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桥头堡。

但这时候,连张士诚自己都知道,这不过是负隅顽抗而已,眼看着平江城不行了,自己十余年的经营即将灰飞烟灭,张士诚万念俱灰,找了一根绳子,打算自挂东南枝。

此时此刻,湖州战役中投降的前东吴大将李伯升正奉徐达之命满城搜索张士诚,正好发现张士诚吐着舌头悬挂在半空,赶紧上前解救下来,哭着劝张士诚道:“九四(张士诚小名)英雄,还怕不保一命吗?”张士诚还没来得及答话,就被紧随李伯升而来的军士捆成了粽子,扔上船,运到南京去了。

在押往南京的船上,张士诚一直绝食,表达自己不屈服的决心。到南京后,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长前来劝降张士诚,却被张士诚骂了个狗血淋头,两个人几乎动起手来。

当天夜里,趁人不备,张士诚终于上吊自杀成功,终年46岁。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