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环境问题正在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对于我国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中国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9年新中国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得以通过;1984年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环境资源委员会;1994年4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日程》,这是中国政府根据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精神制定的,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推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行动计划”。1996年,为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实现到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环境保护目标,国务院作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2年。中国政府正式加入WTO,在世界环境与贸易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2005年,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提出了遏制生态退化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2006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中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可见,摒弃工业文明的弊端,走一条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领导人所接受。因此,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人类文明观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二、“生态文明”问题的凸显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生态环境还在迅速恶化,危害日益严重。
首先是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水环境面临的总体形势是: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来自工业生产的氮、磷污染物在水中长期累积,加速了水环境的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大量减少了生态用水,加剧了水环境污染;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降低了水源涵养功能,使水环境更趋恶化。2005年,我国七大水系四类以上水质占59%,其中有27%为劣五类水质,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近岸海域超四类海水水质占34.5%,超标污染物质主要为氮和磷。湖泊水体富氧化严重,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氧化。劣五类水质的湖泊占43%,“三湖”湖体水质均为劣V类。 再次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脊椎动物6347种。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近600种。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和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地区的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到了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已确认有258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在《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
我国生态环境的客观形势表明,生态功能衰退的趋势始终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遭受破坏严重,✈导致沙尘暴频发。此外,我国的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不仅说明生态环境本身更加脆弱,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其次,影响社会安定。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目前有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70%死亡的癌症患者与污染相关,20%的儿♥童铅中毒,大城市里每10对夫妇就有1对因污染影响生育H。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将引发社会强烈不满。据统计,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发生环境纠纷5万起,对抗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事件。一些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调。致使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
再次。加剧了自然灾害。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直接后果。
最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污染以及辐射污染等严重地损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江河断流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也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建构
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已经不是一般的环境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国际政治关系。但我们始终没有改变环境问题仍在恶化的趋势。实践证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社会整体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有效遏制环境问题。
社会整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其他文明形式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要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为指导,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三大转变。1.必须摒弃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口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必须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3.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生态文明概念已经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2.6%的人赞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使用,有72.2%的人主张我国应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2006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生态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世界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地球正遭受着工业过度发展带来的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生♋命已相当脆弱。因此,生态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生态问题正在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将之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不仅是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显现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