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
" 摘 要:从物流人才需求量、培养层次结构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指出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借鉴美、日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了加快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和对策。
关键词:物流人才 教育现状 培养模式
一、引言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更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随着物流服务的展开,我国物流人力资源,尤其是物流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稀缺,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物流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物流大规模发展的瓶颈,是我国教育界和物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物流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正如人力资源是社会一切部门发展的根本一样,物流人才也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最重要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实现物流一体化,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虽不断升温,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尚缺乏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在恢复物流本科招生之前,我国的物流高职教育就已经开始起步,也有部分学校一直没有中断物流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未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3.受我国物流业管理现状影响,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4.许多院校物流师资力量不尽如人意,影响了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
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三、对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充分认识我国物流业及高校物流教育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比较差异,努力创新,促进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日趋完善。
1.加强发展学历教育,建立多层次学历教育体系
因而,建立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需要完善包括高职、本科、研究生的相互衔接的教育层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大高职层次的培养力度,扩大办学规模。要注意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以培养中级物流人才为主。鉴于我国尤其缺乏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应特别重视研究生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在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提倡联合培养和学科交叉,以提高物流人才层次的合理性。
2.按照物流市场和职业类型需要,科学设置物流专业课程
在具体实施教育过程中,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这一新的学科专业应是许多传统学科的高度融合,是一个集结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管理学、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而非原有学科的简单转型。在合理优化物流人才专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信息,完善物流课程设计。
ส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业操作性强,因而,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4.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大胆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
教育的发展朝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方向演变,许多国家都在改变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状况,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应变性强的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对飞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性。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也可进行改革与创新,建议具体做法为:教学计划可以将
一、二年级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专业打通培养,
三、四年级进入专业教育,同时给学生较大比例的选修课;开展物流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让学生在毕业前学习的专业方向多元化,以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缩短人才ณ培养周期,是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须注意教学管理的配套。
5.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师总结、探索和完善。教师ฒ能否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创造性的培养对策,是实现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可通过派遣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锻炼、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物流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高等学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使学科体系合理化,学校内可加强合作,实施“一师多用”,有效利用学校内现有资源与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最终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6.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桥梁,完善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美国俄亥俄州大学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物流从业人员都接受了高级教育,大约95%拥有学士学位,45%拥有研究生学位,22%获得了正式的从业资格证书。而国内的物流从业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物流教育,虽经验丰富,但专业知识不扎实,为提升其专业素质,可采用最重要和最经济的在职教育培养模式。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从业者也会面临知识更新和自我充实的问题。为完善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应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桥梁,允许获得ถ高级物流师资格的人员将有资格继续注册深造高校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逐步与国际接轨,可采用针对性极强的客制化教育模式,进行客制化教育时,不仅注重对物流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还对其供应方、合作伙伴提供有针对性培训,从而促进了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日趋完善。
四、结束语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2] 王德荣.未来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物流世界.2004
.
[3] 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商业经济文萃.2004
.
[4] 王恩涛,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