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研

时间:2024-12-26 11:16:4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字:生态模式新农村建设构建措施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了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不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生态承载能力下降,环境的可持续ล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严重背离了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基于生态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社会一经济一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法治为主体依托的发展模式,是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理想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村社会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模式是以低技术含量和高能源投入、高资源能耗、高环境污染、高生态破坏为特征的“一低四高”粗放型增长模式。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同时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和发展生态型新农村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

一、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1 生态型新农村的基本内涵。生态型新农村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乡村集聚地,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景观学的基本规律。研究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资源的利用方式,探讨农村自然生态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在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农村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农村生态经济、环境、文化、法治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生态型新农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其强调在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产业链的合理配套,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强调在生态机制、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对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进,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发展不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唯经济的传统农村发展模式,转向兼顾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发展。注重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农村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模式

生态型新农村的模式就是围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整体效益,以农村环境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生态型长效增收机制为核心来指导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生态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生态化的建设,实现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理想目标。具体来讲,生态型新农村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就是把清洁生产、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相关经济理论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框架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乡镇工业和生态产业园区等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根据“统

一、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生态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是在充分运ฅ用已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学、景观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达到增加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观光旅游的目的。由于它注重高科技投入和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因此,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观光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单一经营思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密切城乡交流,促进城乡一体化。在有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的农村发展生态工业要对乡镇企业或村办企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按照生态产业学的原理和方法组建生态工业国区。"

2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模式是以农村、农民、农户庭院为依托,以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配套利用为纽带,通过改厕、改圈、改房、改水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农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沼气池的使用,形成农户层面上的物质利用、能量转换和能流、物流的良性循环,达到农村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到农村庭院配置模式、村落整体规划、排污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和设施管理技能、综合生产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卫生与环保知识的普及等,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 4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化模式。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

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对农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习惯、环境行为按照生态型的原则进行规范,培养节约型的生活习惯。提倡废旧物的二次回收循环利用,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三、建设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

1 在农村社会中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的实质是循环经济,强调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我国农村必须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在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调整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代之以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将“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转型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

2 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村建设科学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性工作,是生态人居环境的基础。各地要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等条件,确定一个合理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要循序渐进,既不可搞事事盲从的生搬硬套,也不能追求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公众参与意识,要因地制宜定方案。坚持不懈抓落实,逐步完善村庄生产和生活设施,为建设小康生态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地方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3 加大农村生态制度、生态意识、生态政策、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不仅要有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的基础。还必须有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生态政策、生态制度的支撑。广大农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以及生态意识、文化还相对滞后,因此,一方面要制定类似于《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药环境安全管理条例》等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规,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的引导和宣传,多渠道、多途径宣传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使生态观念、生态文化深入人心。

生态型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维,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生态文化进步基础上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的有机统一整体,任何一方面的缺少都将影响农村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影响农村、农业、农民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但是。理想条件下的生态型新农村建设也要充分结合各地实际形成不同的模式类型,具有不同的建设内容并有所侧重。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生态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生态产业。逐步实现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的同步发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