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小剧场戏剧创新看本土小剧场困境

时间:2024-12-26 02:38: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戏剧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数字媒体及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受到了影视艺术的严峻挑战。当前,各国都在为本土戏剧的长足发展寻求ซ出路,其中英国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戏剧大国,其戏剧发展与改革之路对我国本土戏剧也有可供借鉴之处。文章旨在结合中英当代戏剧的剧本和舞台展现形式的变化,以英国小剧场戏剧近年的探索与创新作为研究对象,为中国小剧场戏剧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结合近年英国小剧场实验戏剧的成功案例,分析总结适合中国市场形势符合本土观众喜好的小剧场戏剧转型与创新模式。

【关键词】小剧场戏剧;舞台空间;实验戏剧;本土意识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却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一个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三十年前,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诞生于北京人艺,引领起形式探索的热潮。在随后的市场低潮中,小剧场戏剧佳作频现,以灵活的形式和内容力挽狂澜。如今,“三十而立”的中国小剧场戏剧日益走进都市白领的生活中,同时,也面临着商业市场中的创新改革压力。

而英国作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故乡,历来是广受国际认可的戏剧大国,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戏剧支持成为英国戏剧发展的最有利保障,英国戏剧人开始探索小剧场戏剧的新发展,并逐渐☣突破舞台限制,进行了“餐厅戏剧”等尝试。

一、中国本土小剧场戏剧现状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也是伴随着戏剧危机和文化艺术领域的改革开放浪潮而出现的,是伴随着戏剧工作者锐意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而诞生的,也是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话剧对于自身的一次反思与拯救。近年来,由于市场和商业化的压力,中国小剧场戏剧成了国内大多数戏剧人选择的方向,但是,小剧场自身的诸多限制也束缚了戏剧人的创新。“低投资低风险低收益”的小剧场戏剧在影视剧风生水起的当下,陷入了人才流失的窘境。小剧场戏剧如何突破舞台和创作限制,成为当代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英国小剧场戏剧风靡背后的创新理念

世界性的小剧场运动主旨在反商业化、反票房控制、反明星制。从英国知名的前沿剧场――苏格兰国家话剧院的经典作品实例分析,英国小剧场戏剧主要的创新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舞台空间的创新,其表现形式包括简化舞台道具布景,营造后现代空间或是无空间状态,以及突破舞台与观众席的隔离状态。这种舞台空间的创新实例中,以苏格兰国家话剧院作品《Iron》最具有代表性。本剧由英国著名编剧Rona Munro创作,讲述一对母女在监狱中经过漫长对话后的情感转变,剧中几乎全部的故事都由母女二人在同一场景的谈话中展开,导演大胆选择了旋转舞台,为母女二人的对话添加了张力,演出结束,舞台刚好旋转一圈。

其二是表演形式的创新,这之中的典型创新为演员分声部但不分角色的表演形式。在“爱丁堡国际戏剧节”上大受欢迎的实验戏剧《屋中怪兽》就是一部由四位演员的声音联合出演多个角色的作品,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声代人,表演出惊悚、搞笑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非常精彩。该剧于2012年由知名戏剧制作人袁鸿引进大陆,这种表演形式的创新,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讲十分⌛新颖,同时它舞台居中观众高坐的舞台设计也让观众更近距离地走近演员走进故事,达到真正的“入戏”或者说是“戏我合一”的效果。

三、本土小剧场戏剧低谷期病症所在

相较于舞台空间与表演形式创新上的稍逊一筹,中国小剧场戏剧在剧本创新上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尤以大学生创作却广获好评的《驴得水》和《蒋公的面子》为例,一个剧本精致严谨的结构,环环相扣的情节,对于演员的表演发挥尤其重要。如《驴得水》中一开始开学典礼的课堂,一班主演尽都出场每个人的个性在寥寥几句台词的表演中显露无疑,这种开门见山的表演,直接把观众带入剧情,没有过多的赘述,给观众以冲击。

毋庸置疑,优秀的原创剧本需佐以精彩的舞台呈现方式,但为何本土小剧场作品在失去了明星演员明星导演的光环后往往流于俗套闹剧收场?这又回归到中国戏剧低估的核心问题之一――市场。

众所周知,英国政府对戏剧艺术的重视程度,其中苏格兰国家话剧院是由苏格兰政府全额经济支持,而小剧场实验作品,一方面来自于前沿艺术家的个人资金投入,但更多来自社会团体的经济支持。恰是因为政府和民间团体在戏剧发展与创新上的大量资金投入,英国的戏剧门票始终选择亲民路线,并向社会全体成员开放――包括专向失业人员提供的超低价位票。在英国,虽然观众的身份地位不同,戏剧门票的价格不同,但每一位公民都有走进剧场的权利和机会,而反观我国,戏剧艺术只在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开花,部分由明星出演的话剧虽能全国巡演但票价居高不下,票价与国民收入水平的比值相较英国西班牙等戏剧强国遥遥领先。知名制作人袁鸿表示,我国目前阻碍戏剧蓬勃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高票价――它让戏剧从早年的民间娱乐变成了精英消费。或者说,不是精英消费,而是消费精英。

小剧场戏剧由文化精英创作,由文化精英消费,终于我们发现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在发展中陷入怪圈――小剧场戏剧变成衍生“先锋戏剧”,然而“先锋戏剧”最终变成“小众戏剧”,“小剧场”戏剧本来应该“小”在剧场空间上,而不是观众的接受程度,由此我们看到另一个问题――表现形式。

在表现形式的创新上,英国小剧场近年来简单化的舞台创新,是对于当下信息过剩,娱乐文化泛滥,追求浮夸繁复大成本的一个反讽。让观众和创作者的精神回归到艺术本身,为浮躁的流行文化注入深沉的文化反思。这种创新的舞台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也有很多例子,国内青年导演孟京辉以小剧场戏剧闻名,其作品《我爱XXX》、《恋爱的犀牛》等也受到年轻观众的热爱,但近年来其作品被诟病流于俗套。究其原因,仍体现在市场的商业性选择,这份选择是三方面的选择――制作方、创作者与观众。由于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戏剧人完全的自由创作在当下是并不现实的,面对市场压力,作者难免会进行妥协。 再之,关于戏剧剧本创作本身多余语言及结构的精炼提纯。当代的舞台剧话剧,剧本的文本性表述变得越来越少,语言装换为一种舞台布景的展现,演员夸张的表演以及环环相扣的情节。这些让语言从以往主要的位置退了下来变得不再是重中之重,相反,加入的其他艺术元素如舞蹈,音乐变得很受欢迎,这在戏剧的舞台形式上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问题,即:形式是否大于内容。在当下赋予戏剧更多表现形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戏剧自身特点的不断淡化而担心。如果戏剧的语言台词,演员的对白不再能够打动观众,那么这也就意味着使戏剧来意生存直至今日的灵魂动力不再存在,这是很可怕的。倘若戏剧艺术沦为快餐消费,戏剧的艺术性变成了妄谈,那么戏剧的研究也就不再有意义了。因此,当下的戏剧市场应该对语言文本的挖掘进行深刻的剖析与重视,将思想性与形式感结合才能算得上一部好的戏剧。

而就文本而言,当下缺乏的是创新与投入。这里所说的创新是原创,现在จ的戏剧文本有很多都是在不同程度的炒冷饭或照搬改变过去的桥段,只在形式上加入一些新鲜的东西,在深层次或者更持久性上并没有太大意义。因此原创至关重要。另外,想要原创就要有不断鼓励原创的体制机制,这一点我们做的还很不到位。虽然戏剧爱好者与民间团体在不断进行小剧场创新实践,但成效甚微。2012年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发起的“新写作计划”,作为苏格兰国家话剧院国际推广与项目合作的中方合作方,虽然在大陆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比赛与工作坊,并最终由中方编剧创作出三部剧目登上英国舞台,这不失为一次鼓励创新的有效尝试,但对于中国青年编剧团体的后续影响甚微。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投入相较于电影电视等其他文化产业还远远不够,无法形成一个行之有效,不断良性循环的模式。模式无法形成,那么在这一生产链下的商品与市场当然也就无法到位与成熟。

综上来看,当下中国的戏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国戏剧,特别是英国欧洲的戏剧借鉴吸收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大就文本内容、影响力来讲都还ฏ远不及西方成熟。这一原因一个是地域文化,戏剧传统习惯的不同,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当下我国的戏剧发展模式还比较混乱,没有一个成熟稳固的生产链支持戏剧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欧洲特别是英国戏剧当下生产发展的模式,以期为我国戏剧发展机制提出好的建议。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