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结构的特色
1、由“叙事”到“记人”的模式转换
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一部小说创作成败的重要尺度。《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特点,首先表现在对传统小说结构上的突破。在此之前的魏晋小说、唐传奇,以及宋元小说话本,都是以叙述故事为文章主体内容的,这些作品的侧重点都“不是人物而是故事,它的核心内容……主要借助于故事表现出来”。可见明代之前,小说结构模式都是以叙事为主。元末明初的小说也大抵如此,多致力于追求情节内涵的丰富性,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来激发读者的审美快感。而人物则是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而设置的,人随事走,人物是为故事服务的。小说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将小说结构从以“叙事”为ฌ中心转变为以“记人”为中心,使情节为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服务。
《水浒传》的艺术结构与以往的文学作品不同,其描写重点不再是“事”而是“人&rd☯quo;。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个性鲜明,人物性格不再单一固化,具有复杂性和发展ฐ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说:《水浒传》基本上完成了小说描写重心从“叙事”到“记人”的模式转换,打破了明代以前小说只重故事而忽视人物性格刻画的传统,这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也是《水浒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欲探讨《水浒传》的艺术特点,不得不首先研究明清之前小说的特点。现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魏晋小说与唐传奇,一窥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和记人方面的特点。
2、魏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
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小说的人物描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魏晋小说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小,叙事也十分简单粗糙,鲜有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事件的直接记录,缺乏艺术构思;虽然有人物描写,但都是粗线条的勾勒,读后很难使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魏晋小说只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并不成熟,但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写作经验。
由于志怪小说是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的,鲜有人物描写,因此研究魏晋小说的人物描写特点,对♛志怪小说不做赘述,而是主要从志人小说入手。志人小说这一说法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提出的,它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我们选取志人小说中最具代表性并且比较成熟的作品《世说新语》,从中提炼志人小说人物描写的一般特点。
粗陈梗概的“丛残小语”这一特点的长处在于:它比较容易抓住问题的中心,对比较典型的生活片断进行截取,短短数语就可生动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外貌。但这一特点也是有局限性的。由于描写粗糙,也就不能多方面地表现人物丰富的性格特征,而只是粗略地刻画人物的某个特征,表现人物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表露出来的特定动作和特定情感,时间和空间的凝结性很强。所以它造成人物性格内涵既单一又固定,缺乏变化,这一特点决定了人物形象只能是静止的,固化的。可见志人小说并不是集中描写一个人物的发展和变化,而是通过众多静止不动的人物来反映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所刻画的人物都是“粗陈梗概”的浮雕式的、是粗线条的,所塑造的形象缺乏精雕细刻。
总而言之,魏晋小说虽然己经开始对人物进行刻画,但是其根据史料和传闻直录、无虚构意识的局限,是它的一个致命弱点,再加上小说本身的“粗陈梗概”、的特点,使人物性格的刻画难以展开,所以它只能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居于萌芽地位,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
3、结语
小说叙事模式开始注重故事情节,并且在情节当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一种必然的进步。当然,“叙事”和“记人”本不可分,只是侧重而言罢了。总而言之,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基本成熟。作家开始有意识地通过艺术虚构来进行人物塑造,但唐传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单薄虚弱。虽然故事情节完整,感情真实,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