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老马识途”中窥观古老的山戎民族

时间:2024-12-25 15:07:2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山戎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支曾经相当强大的部族,早于东胡。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时期,早在虞舜时期即已经存在,这在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大戴礼记・五帝德》载孔子谈论舜时说:“(舜)南抚交趾、大、教,鲜支、渠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羽民”《史记・五帝本纪》记“北逐荤粥”,对“荤粥”《索隐》注为:“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日山戎,亦日薰粥,夏日淳维,殷日鬼方,周日獗狁,汉日匈奴。”可知山戎同发、息慎(即肃慎)同为虞舜时代的北方民族。

关于山戎的分布区,学界的见解大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避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称其为山戎,是用以特指生活在山区的戎族。根据记载,山戎以畜牧和狩猎为生,逐水草迁徙。据史料记载,自西周中期开始一直到战国,山戎的活动区域大体分布在西辽河、滦河、潮白河、洋河和桑干河流域,太行山以北、以东、燕山北ツ部的广阔山✄林之中。他们与匈奴人具有相近的特点,即:“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这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古老民族。

在《韩非子・说林》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老马识途”讲的是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燕国向齐国求援,称:山戎侵伐,燕国力不能支,急求齐国出兵救援。齐桓公为维护“葵丘之盟”盟主地位亲ว率大军讨伐山戎。当赶到燕国时,山戎早已北归,齐桓公此时听取管仲的意见,为彻底解决北部边患,实现北方的长治久安,率师北追。

山戎头目名叫密卢,得知齐桓公发兵讨伐,自知自己实力☂不济,便舍弃山戎百姓仓惶逃窜至孤竹国,向其借兵,得到了孤竹国主答里呵款待。齐桓公一路北击,一面招降山戎百姓,并施予宽待的政策。在得知密卢去向后,兵临孤竹国界。孤竹国派大将黄花迎战,大败。黄花逃回,对孤竹国主建议杀掉密卢与齐国讲和。孤竹一位大臣则献计说:“北方有个地方叫‘瀚海’,又称‘迷谷’。那里是一片茫茫无际的沙漠,如将其引到那里,定会令其全军覆没。”孤竹国王依计杀掉密卢,派黄花到齐侯军中献上密卢首级,称孤竹国王已经率军逃跑,自己愿归顺齐国,并愿引领齐军追击孤竹,齐桓公信以为真率军向北追击,过程中深入茫茫荒漠,陷入“瀚海”不毛之地,在大漠里,迷途难辨,所幸管仲献计道:“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将几匹老马放在前面走,大军跟在后面,这样终于走出“瀚海”迷谷,大败孤竹国,将山戎、孤竹500公里的土地合并还给燕国。从此一举肃清燕、齐两国北方边患。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看到历史上山戎这个古老民族在燕北部山区对燕、齐两国曾经构成的严重威胁,以至于两国必须联起手来共同面对边患危机。对燕、齐两诸侯国而言这仅仅是国家为解决生存危机所采取的一种必要的政治手段,但放在中国大历史的背景下看这却是中国北方民族在与中原民族争夺生存空间,改变民族命运的一次正面交锋,中间也经历了一次次来回拉锯的反复过程,反映出先秦时期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对于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