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本细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
[论文摘要]将文本细读引入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教师可运用互文性文本细读的方法、评点法、导游式教学以及由学生主持讨论课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文本细读 中国现当 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开设的课程。由于文秘专业的教师很多毕业于中文系,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依然是以讲授现当代文学史为主,于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与学成了一个“传授文学史知识——记忆文学史知识——还原文学史记忆”的机械、枯燥的过程。很多学生并不是通过阅读来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如果学生喜欢某个作家,就会主动找寻与这位作家的有关作品阅读,而且兴趣盎然。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也往往是从感性出发,而不是从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出发,也就是说对作品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史”的兴趣。笔者从中总结,并对文本细读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把作品文本视为一个有独立生命的对象,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读解,以及对文本结构、意象、语义等细致的剖析,实现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即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
文学的研究需要直面作品去体验,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应当如此,只有把个体的感ฃ悟转变为课堂上的集体意识,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美学价值。文本细读法正是直觉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学作品教学要推行文本细读教学法。
二、文本细读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强调文本细读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不是培养文学研究的专门人才,而是给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人文根底。走出僵化封闭的思路,学生的获益会更大。教学中应始终贯穿文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这也是激发学生浓厚感情和生命寄托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密切,文本上阅读分析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的文本细读实践,将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促进他们的社会关怀热情。我们可以精选的文本为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思考、讨论和辨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性的健康圆满。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职业性,更是一种素质教育,他们学习文学这门课程,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这种素养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谈中提高,它只有依靠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在阅读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认识文学的全部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注重文本阅读实践,以☏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建立起对文学的信心。文本细读要体悟作品的文学性,美学意蕴正是文学性的✫体现之一。现代文学中的名著名篇就是美的结晶,它集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场景美、情节美于一体,文本细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美学意蕴的体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文学实践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对现实的认识能力,二是对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由于文本阅读的重点在于对现代文本的分析综合,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这事实上也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写作能力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大学生需要强化培养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文本阅读的训练也就成了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大量的文本阅读与分析实践不仅能大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扩大学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直接感悟性与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实践的灵感与积极性。穿行在文学作品中,种种情景、情节、人物、生活片断可能激活学生沉淀在记忆中的生活素材,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实践落在实处。 "
三、文本细读教学法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给学生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并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阅读的体会与他人分享、交流。
1.互文性文本细读。陈思和列举的文本细读方法有直面作品、寻找经典、寻找缝隙、寻找原型等几种,这都是通达文本内核的利刃。这里推举互文性文本细读,也叫比较文本细读,即通过其他相关的文本细读探究其中的奥秘。在文学领域里,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与其他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的比较,小至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细节、一个词语等与另一个事件、人物、细节、词语等之间进行的比较,都可以增加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认识。比如将类似题材的作品进行互文性细读,像张爱玲的《金锁记》、吴组缃的《绿竹山房》、施蛰存的《春阳》ร、汪曾祺的《珠子灯》,都写了女性遭遇不幸婚姻、长期寡居的故事,但她们每个人陷入这种境况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结局也不相同,她们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相同,作家的叙述态度也有明显的歧义。
2.评点式教学。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之一。诗文评点、小说评点与戏曲评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屡见不鲜。评点的批评注重细微的分析,评点最为倾心的是文本本身的优劣,它努力挖掘的是文学的美究竟何在以及何以为美,它注重对文本的结构、意象、遣词造句等属于文学形式方面的分析。这种对文学作品的评点,形式自由活泼,强调阅读时的即时感受,将阅读时灵光一现的审美体验,化作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评点能力,注重对文本的研读,在课堂内外对文学作品作出不拘长短、强调自身体悟的评点,有利于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深入理解。
3.导游式教学。这是将教学过程看做是一次愉快的旅游,教师像导游,学生像游客。教师先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某部作品,第二次上课时教师只对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背景作简要提示,然后让学生就教师设置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魅力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争论。这就像导游将游客带到旅游目的地,并为游客介绍旅游景点的相关历史资料后,旅游者各自欣赏景点中的奇山异水、古迹名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逐一点评,除肯定他们在鉴赏中的思想艺术发现之外,对学生未能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亮点,以及在赏析方法及思路上应当注意之处亦加以评说。教师在点评中,不仅帮助学生感受、理解作品,而且还应该用它作为例证,从方法论上进行一些总结,力争在鉴赏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4.安排由学生主持的讨论课。这种讨论课,适宜在小班进行。新学期第一次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精选的阅读书目,然后定期举办讨论课,学生轮流主持,拟定议题。对ฟ于主持人的观点,教师和同学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补充旁证,也可以进行辩难。这种讨论课能将学生经由文本细读获得的审美体验具体化,并能实现与他人的分享、交流。它可以激励学生反复研读作品,把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这种由学生主持的讨论课,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每个学生既能充分展示文本细读的心得和成果,又能听到他人的表达,并分析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师生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别人的评论。这是一种互相观摩、学习和借鉴的学习沟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