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李静的书法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书法是灵魂的物化,可以把原本看不见的东西像心电图一般地展示于人。而书法家的书法特征和个人性格特点关系密切。李静性格单纯直爽,沉稳随和,不喜艳丽高调而自有气场,性情奔放浪漫,充满智慧和想象力。曾有戏言她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不能率意地品评她。同时,李静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又是极具耐心和毅力的,任何事情都想做到最好,追求极致。周慧珺老师说:用心搞艺术的人必然会把自己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其作品里,形成特殊的风格。李静正是周老师说的这类人,她的书法之路也是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闯过来的。
李静的童年是在祖籍浙江绍兴度过的。祖宅和鲁迅故居前后相望,人文气息非常浓厚。李静从小耳濡目染又有些许天分,三四岁起就识字看书,往往一坐就是半天。女孩子玩的游戏她一概不喜欢,整日跟随读中学的小叔学画画。因为李静特别喜欢涂涂抹抹,所以经常替怕写毛笔字的小姑姑完成老师布置的毛笔字作业。进小学后李静很好学,成绩好还喜爱写写画画,五年级时得到一位代课女老师的青睐,经常会出题让李静画画并鼓励她。这位老师本以为会画画的李静毛笔字也一定不错,在李静的班主任批改大楷字时,她特意看了李静写的字,没想到竟然是出乎意料的蹩脚,不由露出惊讶神色,并皱了皱眉。这一幕正被李静撞上,她特别在乎这位很看重自己的老师,老师那种失望的表情顿时令她感到无地自容,于是放学后就直奔朵云轩买了字帖,从此刻苦练习,直到画着许多红圈圈、她的字经常被贴在学校的橱窗里成为一景。自此,李静算是爱上了书法。但最重要的还是文革中期李静与周慧珺老师的相遇,才使她的学书之路步入了正轨,也是周老师金针度人,引领她走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一方田园可养终生,一眼天地可怡情致。1971年,李静正式拜周慧珺为师,从而开始了她的书法学习历程。她对书法的热情和期望一旦被激发出来之后,就是最狂热的忠诚战士。她说不知道自己的豆蔻年华、青葱岁月因为在黑白世界里踯躅前行,到底是少了些许色彩还是多了很多?学书的过程中挟裹着痛苦、惆怅,同时也给她憧憬、欢乐。泰戈尔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在此略述李静书法不断演变的过程,从别人眼中的小周慧珺到后来独创新法,李静的书法生涯跌宕迭出。
早在1982年,只有26岁的李静就入选了上海大阪书法作品展,并作为上海书法代表团成员访日交流。其后,上海书协在国际俱乐部接待日本书法代表团,约请李静现场作挥毫表演,她刚停笔就赢得一阵掌声,随即作品被一日本友人看中,索要收藏。1984年,文汇报社主办了首届全国文汇书法竞赛,从全国一万五千余位作者的五万六千多件应征之作中☭,评选出260件优秀作品在黄陂北路上的上海美术展览馆展出。其中,李静获一等奖,引起世人注目,许多书法爱好者就是从那时起记住了李静的名字。特别是日本的一些书法学者、商社对李静好评如潮,促成了她1987年的赴日留学。在日期间,她受聘于松屋商事,取得连续三年的全日本高岛屋、近铁、松阪屋、西铁、京王、伊势丹等百货店的书法表演、展销约请。1988年,在一次高岛屋的展销会上,李静面对一位杂志女编辑的采访,直抒己见,针对中日书法作了一番客观的比较。两周后,李静的书法作品及讲话内容被刊登在日本《妇女》杂志上,冠名为妇女的先锋。1989年,李静又在札幌接受日本NHK北海道电视台采访,作品被刊登于《北海道日报》。1991年,她受聘于从事中国艺术品商事的东方交易株式会社。
旅日经历对李静的书法可谓影响极深。当然,书法艺术无国界,学习技艺当得拿来主义。之前正当李静沉醉于颜真卿、张旭、怀素、米芾、黄山谷、王铎等行、草书名家的作品时,周慧珺就送给了她一本《汉简隶书选》。当时李静只是偶尔临习其中比较漂亮的《武威仪礼简》,并不对它产生特别的兴趣。有很多评论家认为李静虽然遍临了真、草、篆、隶上百种名碑帖,但其书风还是基本和周慧珺雷同,如优孟衣冠。若一味继续下去,她的艺术之路必是死胡同。此时李静方悟到老师送给她《汉简隶书选》、《嵩高灵庙》等一些碑帖之良苦用心,是希望她能假道于一条新径,把自己的气质、学养等资源发掘出来,形成个人风格。
为寻找继续发展的途径,突破桎梏,李静留学期间经常出入新宿区图书馆,寻寻觅觅期待发现,她开始研究日本的假名书法的章法构成形式,发现其实质上是源自于魏晋残纸,使她内心受到了剧烈的冲击。由此,李静对简牍帛书、魏晋残纸着了迷,平时临书多以这些东西为主,也借鉴一些假名用笔。长年研习汉简等民间书法,使李静对它们的理解一步步加深。她本就擅长行草书,西北汉简中大气而不拘的用笔方法掺入行草书,会增强它的力度和节奏感。但汉简虽好,却依然还是民间书法,只能借鉴,作为书法艺术,它在技法上和形式上还不完美。李静一向特别喜欢怀素、米芾、黄山谷、徐渭、王铎等酣畅淋漓、跌宕起伏的行草书,并把行草书作为自己书法的表现形式。临汉简时都是意临,把一个个排列简单的简牍书法,用行草书的章法布局来表现。同时,善于思考的她,在欣赏假名书法自由流畅的结体布局之时,也看到了假名书法线条比较柔软单一的特点,她尝试创作时借¡用假名书法的章法构成形式,取米芾、怀素、王铎等行草书名家的韵味气势,并大胆采用侧锋、逆锋、适当断续จ、大小参差等汉简书法中磅礴大气的用笔方法。她认为在熟谙了名家经典书法的技法、章法后,从民间书法中汲取一些自然朴实的气息,能使作品更加古拙率真而富有生命力。
出于对笔法的完美追求,李静青睐假名书法的章法布局,也看到了其存在的不足,喜欢汉简书法的厚实古朴,也认识到它的用笔不够精到、形式还不完美的缺陷。她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糅合它们的优点,创造出自己理想中的境界。单纯地说李静的书风取之假名书法,是片面的,因她借鉴民间书法而把她的作品说成是现代书法也不尽然。李静有着很扎实的传统基本功,也有强烈的书法创新意识,这是作为一✎个书法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深入传统、开拓创新永远是艺术家的追求目标。如果说李静的早期作品有老师周慧珺的影子,那么,在她现在的作品中,已经充分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她依然保持着早期的豪放洒脱,然而已经面目大变,读者可以在她的作品中发现汉简的刚劲简练,似乎也能看到日本现代书法的飘逸奇崛。她的书法可谓丹穴凤舞、清泉龙跃、翻涛簸岳,箕海移山,融合了这些特点,把它们纳入自己的风格,从而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个性。
李静的书法作品极有节奏感、跌宕起伏、大气撼人。表现出的线条刚柔相济、酣畅淋漓。欣赏其作品能产生一种处于大自然中的意境,眼观心摩,让你感到它是在律动着,有呼吸的感觉,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扑面而来。笔会上看李静写字,绝少人不吃惊:毛笔在手,几无思考,运笔如飞,八面出锋。顿时龙蛇飞舞,纵情率意,笔锋在她调控之下,放得开,兜得转,收得拢。她运笔,速度快,力度大,收笔戛然而止。立时感觉风疾云开,水秀山明。开合处令人心畅神爽,血为之涌;枯涩处如泣如诉,幽怨缠绵。
2014年《书法报》20期《当代名家》专版登载了李静的一幅行草李白诗《听蜀僧濬弹琴》,即是李静书法的代表作。首句挥笔横扫,紧致力钧;西下峨眉峰句铿锵豪迈,气势磅礴,紧接着意境一变布局疏密、错落、散漫,多用枯涩,字体飘逸奇崛,就是一股幽谷的空灵感;最后笔力运转,没有丝毫迟疑,顺畅利落。那种感觉,犹如慵懒的云层中悄然涌动的惊蛰,不经意间露出锋利的峥嵘。整幅作品精气神完美融合,浑然天成,有一种说不出的意境。频频赏阅而无审美倦怠,字里线外的空间引人流连思考,试图探寻出她在泼墨挥毫中倾诉的思想,盼望发现她是如何把自己的欢乐激情、痛苦惆怅,有声有色地展现在这些墨写的画面中,以求窥破她创作的真谛。也许她仅仅是信手拈来,把胸中的姹紫嫣红用一根根墨韵描绘出来,是她平生素养积淀和情感渲染的即兴发挥。创作机缘不可复制,好作品的诞生,有很多偶然性,李静总说要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是很难的。眼光,永远高于手!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其架构、韵律、性情的自然表露,都体现了作为艺术所追求的内涵和风韵。文人的人生哲学、精神生活、文艺创作心态及其审美情趣,对作品的影响巨大。一个把积淀内化的文化人可以把书法艺术的内涵铺陈得深远醇厚!我一直觉得李静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人。她从小喜欢读书,小说、散文、诗辞歌赋、历史地理等都是她的精神食粮,直到今天书籍依然是她的最爱之一。喜爱的古文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诗词歌赋更是顺口就来,文笔也为许多人称道。同时李静又是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践行者,有机会就到处游历揽胜,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文化古迹,到过许多国家。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广袤的人生经历,都为她的书法创作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象如画,情景交融,为创作好作品营造了更加富有弹性的心灵空间。
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就在于它所具有的创造性。书法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觉悟了的书法家的事业,是感觉的艺术,是灵魂的声响。写字除了基本功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而悟性第一。可学的是技法,不可学的是才情。李静在书法上是一个天赋极高又非常用功的人,她对书法有一颗虔诚并执着的心。她的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娴熟的技法,更多的是智慧与才情的自然流露。李静勇于创新,结字欹侧,敢于破格,时出新意,不守成规。在创作中她追求线条的变化,把枯涩浓淡、藏露疏密、肥瘦简繁等对立因素结合起来,在变化中达到有机统一。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完美,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安,独出机巧。同时她总是赶着自己超越,逼着自己进步,力求在自己最好的状态、创造出最佳的作品,是一个在创作领域追求卓越的人。李静很阳光、大气,她的作品里体现出来的内涵也是积极向上的。字里行间表达着阳光、雨露、朝气,绝对阅读不出和消极倦怠有关的情绪,给人平添一种奋发上进、不甘平庸的正能量。
但是,不必意外讶异,在李静柔情满怀、心中满涌诗意的时候,她笔下的字可就完全变了调,和平日风格大相迥异。她的一个迷你小手卷作品,大概就是在那种意识状态下创作出来的。感觉李静手中的笔仿佛具有灵性一般,又或者与她的血脉结合在一起了,似乎此时运笔不再是书写的功法,更像是她的血脉之力。一呼一吸,笔势就好像人体内的气血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转,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调动它,心意一动,笔意释放而出。所谓心动笔动,心到意到,此时,柔和的笔意犹如水中的月光,幻影聚散无常,令人沉醉,心也跟着沉静了下来。
李静擅长行草书,其它书体只是偶尔为之。她写的楷书、隶书,都独辟蹊径,很霸道,大有我行我素、独来独往之态。她骨子里喜欢行草书,是因为感觉行草书是最能抒发情感、表达胸臆的一种书体。所以李静学其它书体,目的都是为了丰富其行草书的内涵。所写的楷隶,都会带着行草书的节奏感。其偶尔所作的楷书、隶书作品,很有她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意识,可以说是师古而不拘成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洒脱之外。
一个人的天赋和才干,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被挖掘出来。近年来,李静创作颇丰,时有佳作问世。当然,书法艺术的内涵其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如桃花,爱之者称其桃之夭夭,宜室宜家,不爱者嫌其轻薄无香,逐水飘零。其实是各花入各眼,是非只在人心罢了。李静的书法,必定会以她坚韧、勤奋、聪慧、厚积薄发为基础,前进路上不改初衷,在变化中迎接成长,就如一棵生机盎然不停拔节生长的修竹,挺拔青翠,一节更比一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