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母爱”

时间:2024-12-26 01:26:5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张爱玲在电懋公司的晚期创作了电影《小儿女》,通过详细考察、整理该电影的创作时间与《哀乐中年》的联系等,发现影片从另类角度重新诠释了“母女关系”,电影中没有到场的“亡母”正好是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主角的一家人因此笼罩在一种不健康、“戏剧化”的母爱氛围里。即使《小儿女》是商业电影的应景之作,编剧张爱玲仍付出了自己很大的努力,而且在剧情的线索中体现了对她剧情的理解与反思。同时也让人们对于母爱有了重新的定位和了解。

[关键词]母爱;张爱玲;《小儿女》

一、引言

二、为“孩子”的衔命之作

在电影《小儿女》中,观众可以轻松解读出张爱玲“衔命”的写作迹象。电影里的女主角王景慧是家中长女,她和任职中学老师的爸爸王鸿琛及小弟景方、景诚在一起生活。在景慧很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去世了,身为长姐的她在这个家里充当了母亲的形象,每天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她和之前的同窗孙川邂逅,并坠入爱河,可没有想到她的爸爸在这个时候也和一起工作的教师李秋怀暗生情愫。景慧姐弟三人曾多次看到邻家好友小风被其父再娶的妻子所打骂,对父亲娶妻十分顾虑。此时景慧痛下决心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出门打工来养育自己的两个弟弟。她去岛上小学打工,在打工的同时认识了秋怀并与之成为好友,秋怀用自己的血泪史教育景慧,让她不要为了弟弟们放弃自己的幸福生活。景慧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又与孙川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爱情生活,可是景方、景诚无法原谅更无法理解爸爸和姐姐都有了自己的归属,两兄弟选择离家出走。秋怀在瓢泼大雨的夜晚寻到了这两兄弟,用真诚的语言安抚了两个孩子冰冷的心,得到了两兄弟的原谅,至此电影以大团圆结局。

《小儿女》从儿女的角度向观众展现了这部电影,在描写父亲与女儿、儿子之间生活琐碎故事的同时,特别凸显孩子们的不容易。电影里景慧甘愿放弃自己的爱情也要抚养两个弟弟和生活中尤敏努力拍电影供养母亲与弟弟的衣食住行的情况互相呼应,让观众认为这部电影所说的就是尤敏,这样既成功地保护住了“玉女”形象,又在“玉女”的形象上得到了升华,使这个既清纯又具有美德的尤敏更加受到大众的喜爱。

但是,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即使是如此的“衔命之作”,除去市场需求和传统电影的千篇一律,她那种特有的感情还是从电影中的各个细节中显露出来。

三、“衔命”之外的写作理由

这一篇“衔命之作”阐述尤敏与母亲的关系改编于电影之外,在张爱玲的生活里她与母亲的关系在她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张爱玲传》中明显地提出了这一点,在作者眼中,张母虽然是一个娜拉式的新女性,但作为一位母亲来说,张母的所作所为显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妈妈。正是这样,让张爱玲对母爱有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在她所著书籍中的女主角每个都与《小儿女》中的景慧一样,都是在没有妈妈关爱的环境中成长的。

在张爱玲的后期小说《小团圆》、The Fall of the Pagoda、The Book of Change等作品中,读者可以轻易地看出张爱玲对其母爱恨纠结的心理。那位具有浓重现代气息的妈妈对张爱玲的影响要比那个“腐朽”的爸爸严重得多。The Fall of the Pagoda、The Book of Change这两部小说以自述的方式道出她年少时的生活状况,正是她妈妈给她留下的那些难堪,让她认识了母亲,也毁掉了她心中对母亲的那份爱。

值得一提的是,“衔命ศ”创作的《小儿女》《雷峰塔》和《易经》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若是以“母女关系”的视角去解读这个电影故事,也许会有另一种含义,或许在她内心深处想说的是:该怎样做母亲啊?

四、反省母爱:母爱对孩子的影响

张爱玲撇去世人对母爱的看法,用反思母亲的态度去观察世间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她摘去母亲身上的伟大光环,用笔尖展露出那些不美好的母爱和摇摇欲坠的亲情。

《小儿女》中最重要的人物一直以缺席的身份存在,这个人便是景慧的母亲。当孙川首次来到景慧的家中时,首先出场的是两个放学归来的小弟,当景慧介绍他们的时候,镜头转换到了去世母亲的那张照片上,这一镜头让观众认为那个不曾出现的妈妈俨然还是家中的一员。而当景慧知道父亲即将再娶,她在母亲的遗像前仰望自己的母亲,两个小弟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钱用来买花去祭奠母亲,家中的主人王鸿琛与孩子们出游时,对同事李秋怀最大的感叹是:“自从景慧的妈妈死了以后,我已经很久没有享过这种清福啦!”从这一家人的表现来看景慧的妈妈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这个家。她一直是这个家里孩子们的精神寄托,让孩子们寻找到活着的希望。

影片中秋怀想要孩子们原谅她,原谅她的过程也必须去孩子们亲生母亲的坟墓前才可以进行,在瓢泼大雨的夜晚墓地里十分阴森,这一段在电影中特别突出:“雷声隆隆,闪电中一尊尊天使故作神秘地狞笑,振翅欲扑,一排排墓碑后黑影幢幢,树间风雨声像脚步声”,这一幕幕极力地渲染着两个孩子的无助。在景诚发烧的情况下,没有办法的景方接受了来自秋怀的帮助。影片中孩子们对秋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可这种感动是在亡母的墓地中流露出来的,是片刻的心理安慰,这也是短暂的母亲身份的转换。 电影的结局是在医院展开的,王家的所有人都和秋怀谈笑甚欢,但是在张爱玲的笔下,这种谈笑甚欢的结局却显得不寻常:作为一名女性,景慧对秋怀有一种感同身受和佩服的感情,而景方兄弟抢秋怀哨子的片段表现了他们有一颗童心,但他们对秋怀却是若即若离的,电影的结局却有了些许的改变,剪去了争夺哨子的场景,但景方姐弟用诚恳的态度喊秋怀为“李老师”并发出请柬请她去王家,这不像是想让她成为王家的一员,而是一种对老师的感激。如果回到那个挂有母亲照片的家里,又会引出什么故事,母亲灵魂的墓地“嘱托”能否长久,这都是一团迷雾。张爱玲的剧本就在这短暂的平缓处打住,留下一团迷雾在飘摇。

这个未出席的母亲却如影随形,把这个没有母爱的家庭貌合神离地拧在了一起,她 ☻似乎难以和张爱玲以前笔下的母亲形象重合,却因为她“慈爱”的形象成为整个电影阴魂不散的灵魂。在亡妻的墓前,鸿琛对秋怀说:“如果我把她的所作所为讲给你听之后,或许你将不再怨恨我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拥护自己的母亲,也许万中挑一的人都不会成为他们的继母。”在这个家里,“长姐为母”、有时候父亲既当妈又当爹是没人会反对的,可是却不能有继母的存在,两个弟弟时常玩耍的地方便是母亲生前熟悉之地,姐姐书中的花也是母亲活着的时候摘下来的,屋里母亲的照片是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对母亲的赤诚便成了一家人的信条,但是这种“慈爱”的母亲和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却不是张爱玲想要的蓝图。

在电影《小女儿》中,母亲的往事只字未提,也无从考究。景方、景诚两兄弟对母亲的爱慕不单单与母亲的接触有关,父亲和姐姐景慧也是这件事的催化剂。在这场关于母亲的电影中,活人和死人一起创造了“玩笑般”的狗血母爱――这也是张爱玲过去反对的。电影表现出这种“不灭的亡魂”和“情感独裁”的结果,弟弟们是感情纠结的人,姐姐自己的爱情几乎被断送,父亲也是独守空房多年后感慨“回忆只是过去,不能成为过日子的资本”。如果所有事情都有阳光和积极的一面,那么父亲就不会孤独终老了,姐姐也会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

被母爱阴魂缠绕多年的这一家人未曾分开,得益于景慧这个“长姐如母”的角色,也得益于邻居小风继母这个“补位母亲”。她们一阴一阳双方面调和,却是一股阴阳交会的力量。

作为影片的主人公,景慧的感情生活也是影片中的一条主线,感情境界里景慧仪态万千又浪漫温暖。在车上,她因一只螃蟹而与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孙川相逢,从而坠入爱河,却因自己在家中长姐如母的身份,使这份爱情陷入桎梏,她对孙川说:“从我母亲离开,我便成了家里的管事。”她和孙川私会,两个弟弟却如影随形,突出的场景便是四个人去看鬼片,张爱玲写到孙川当时的“尴尬”是因为他好像在和一位母亲恋爱,孩子在时他便成了外人。孙川和景慧回家,她便安抚弟弟睡觉,孙川无聊地发呆,即使想说情话,景慧也是哄打架的弟弟们,除却这些琐事,孙川心中不平的是,因为弟弟,景慧便不在意自己的爱情了,她假装爱上了别人,逼走孙川。“长姐如母”的职责大过爱情,可见母爱在这个家里的地位、

ッ小风的继母是个情绪化的坏人角色,这个对小风随意辱骂的继母成了王家人眼中的“恶魔”,因为“恶魔”巩固了王家母亲“灵魂”的独裁。这个继母没摆正自己的位置,依旧我行我素,她只认为王家孩子生的时候好,有个好姐姐,如果姐姐出阁,景方兄弟便和小风一样。

另一个“补位母亲”秋怀是电影的正面人物,这个“朋友般”的继母生活艰苦却慈祥仁爱。她改变了世人对继母的见解。但她最终是个没正名的“继母”,即便到了结局,孩子们盛情邀请“李老师”回家,她的“母亲”身份依旧模糊不清。

五、认母:终结“母爱的戏剧”

“我们此时如何为人父”是鲁迅的主题。19世纪初他放眼于反对封建父权,提倡“醒悟的父母”:“自己背住重担,抗住漆黑闸门,放他们到自由的地方;从此快乐的活着,规矩做人。”鲁迅说的当代家庭关系,父母可以互调,并未强调“如何为人母”。重点在“当下”,是一个转折点,转到美好的将来。

后来鲁迅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改变,对年轻人的“幻想”破灭后,开始改正为小一代“上进”而老一代“死亡”的概念。另外,据老友回想,鲁迅年老时打算写一篇“母爱”的文章,已经有草稿却未写出。他对冯说:“我在以后准备写‘母爱’了。我认为母爱伟大而恐怖,以至找不到方向……”

在鲁迅前期的作品中,不管是提倡父母“放飞子女”还是“成长后的死亡”,都在萌芽中,都是有力而虚幻的“空想”。张爱玲说到父母子女的关系矛盾时,却结合实际,不仅有自己与母亲的纠结经历,也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她认为“两代人中都各有付出”,这里的“付出”像牛毛一样细小且多。她没有用第一人称谈母亲的经历,且没说“应如何做人母”的壮志,更不敢占据“当代”的时间节点上,凭学校进步来区分“以前、现在”。鲁迅的论题到了她这里,变为狭隘但充满女性气息的版本,变为“如何做母亲!”平铺直叙的展现。

六、结语

“母爱”不被“厚德”或“高尚”打动,人之所以为人,皆因自以为是的知觉和理解能力,这就是年老的鲁迅对“母爱的恐怖”理解。注重理解、着重理智、认为父母子女之间都要“自立”为人的概念上,张爱玲和鲁迅有着相同的观点。“如何✫做母亲!”是张爱玲多年纠结的难题,也是她现实生活中畏惧的“旅途”,为了纠正那些不恰当的母爱,她在人生路途中细究过、深思过,也研磨过,为观众奉献了包括《小儿女》在内的许多关于母爱的“作品”。

[参考文献]

[2]刘晓希.张爱玲文学作品的电影学读解[J].当代文坛,2015(01).

[3]李雪.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J].文学教育(中),2014(01).

[4]王宇平.母爱的“戏剧❧”――张爱玲电影编剧作品《小儿女》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