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组织管理及成长机制初探
摘要:本文分析了辅导员组织管理模式的现状,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视角,提出全新的辅导员组织管理工作模式,即:三级辅导员分类组织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ฐ 辅导员 组织管理 机制
1 辅导员组织管理模式现状
在目前的辅导员管理模式上,已有许多研究。如《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卢黎歌,王智慧,2007)论述到:从管理运行机制来看,目前高校大致有两种辅导员工作机制。一种是以学院为单位的块块管理模式,另一种是以全校年级为单位的条条管理模式。《高校辅导员工作分工模式探析》(张焕聪,2013)中将辅导员管理模式划分为:带班型分工模式、专项型分工模式。
卐本文综合上述观点、结合对兄弟高校的调查和文献分析认为,辅导员组织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1人头包干型
这种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多数高职类学校和部分本科类学校采用这种方式。这种ฒ模式又有年级负责制、专业负责制或以多少班、多少名学生为标准分给辅导员包干负责。在这种模式下的优点是:辅导员易于和学生建立情感并融入学生的大家庭,同时辅导员更加全面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而易于得到锻炼和成长;院系则更容易明确辅导员的责任,可以较容易地以所带学生的表现考核辅导员的业绩。这种模式的缺点是:辅导员的工作头绪烦多,可能因为精力的不足而影响工作效果,不利于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
这种模式多出现在本科类学校,具体操作是在各班设一名班主任或专业导师,在此基础上,二级院系将辅导员按工作内容划分为:心理辅导员、团学辅导员、安全辅导员、学风辅导员、就业辅导员、思政辅导员等等。这样操作的优点是:辅导员有了专业分工,工作头绪不再是面面俱到,更容易实现专业化成长;其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 ϡ对性和时效性。缺点是:辅导员离学生的距离相对较远,不容易融入学生之中,对学生成长过程和全面掌握有所减弱;且院系对一些学生个案的责任管理存在模糊不清的可能,对辅导员的业绩评价与带班制相比也有较大区别。
1.3区域管理型
一些高校在某些重点区域设有专门的辅导员岗位,比如:学生宿舍辅导员、素质拓展中心辅导员、校外实践辅导员等等。这些辅导员岗位的设置让一些学生管理的死角得到加强,进一步拓展了辅导员工作的领域,对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职业标准》的有关描述
本文的认为:辅导员的组织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专业发展。而在《职业标准》按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划分为:初级(1-3年)、中级(4-8年)、高级(8年以上)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个方面的“工作内容、能力、理论知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职业标准》其实就为辅导员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职业标准》对初级、中级辅导员的要求是从九大方面全面提出的,而对高级辅导员则是这样表述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3 全新的辅导员组织管理模式
基于对辅导员组织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和《职业标准》的内容阐述,可以探索并实践全新的“三级辅导员分类组织管理模式”。
3.1对于初级辅导员采取“人头包干制”
新上任的辅导员,他们工作时间短,对学生工作不熟悉,但充满了激情,且精力旺盛。采取人头包干制可以让新辅导尽快全面熟悉九大业务,并在3年左右时间带满一届学生,从而完整地了解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从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建立起对辅导员岗位的热爱。
3.2对于中级辅导员采取“人头+分工结合制”
这类辅导员已经成为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工作熟练,经验丰富,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有很强的自我实现的内驱力。采取“人头+分工结合制”的操作方法是:学校适当减少中级辅导员的带班(人头)数量,按辅导员在九大业务中的专业特长或兴趣赋予其指导初级辅导员或承担本院系的某一方面工作的统畴职责,使之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得到专业成长,多能一专是中级辅导员的重要特征之一。
3.3对于高级辅导员采取“以分工为主制”
这类辅导员已经工作8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其通过科研可以将经验转化为成果发挥示范指导作用和规模效益。学校可进一步减少高级辅导员的带班(人头)数量,强化其教学科研功能,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高级辅导员应选择九大业务中的某一方面深入研究并从事相关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努力向专家化发展。高级辅导员的成功典型也将成为初级、中级辅导员的工作动力,在辅导员队伍中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
总之,以上是我通过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全员培训的一点体会,也是我对辅导员培养及成长机制初步探索和感悟,还有诸多细节需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