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精神家园之门

时间:2024-09-22 12:32:0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和c.s.路易斯的《天路回程》皆通过寓言和梦境叙事、讽喻和标名的手法,借用主人公历经艰险抵达天家的经历,寄予了不同时代背景中的作者自身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灵魂之救赎的渴求。不同之处在于《天路历程》诗歌部分以及圣经典故的引用更多,而《天路回程》额外描绘了人在获得信仰之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图景。

[关键词]《天路历程》;《天路回程》;寻求精神家园;文学对比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1(2018)05-0193-02 ✔

一、引言

《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是由英国文学家约翰・班扬( John Bunyan,1628 - 1688)于1678年发表的一部寓言体小说,描绘了主人公“基督徒”一路上跨越各样艰难险阻,胜过人性种种罪恶,最终超越死亡、抵达天堂的经历,被西方人誉为“最完美的寓言作品”。二百五十多年之后,受《天路历程》的启发,英国文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c.s.路易斯( CฆliveStaples LPwis.1898 -1963)于1932年初出版了他归信基督教后的第一部小说《天路回程》(The Pilgrim's Regress),以主人公“约翰”的视角揭示了人的内心对永恒的渴望和对一种“大喜乐”状态的寻求。该书不但被视为路易斯借用寓言体对自己信仰历程的阐述,也是对西方近现代思潮的一种合理反思和省视。

《天路历程》不仅在西方文学史上的意义深远,也是首部译成汉语的西方长篇小说。纵观国内对《天路历程》的过往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类:首当其冲的是以文学翻译角度出发,研究其中译本、与圣经的互文翻译等;以文学理论作为视角,如特纳的空间认知理论;以作品中的宗教观为关注点,如清教思想、加尔文主义;也有个别研究者将《天路历程》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如《西游记》和《复乐园》。然而,和西方学术界相比,中国学者对以《天路历程》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学作品的研究可^少之又少。此外,国内对C.S.路易斯这位“最伟大的牛津人”的研究仍集中在他最为国人熟知的儿童魔幻文学《纳尼亚传奇》,对于这本有助于我们探寻路易斯后期大部分作品中思想的《天路回程》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

本文通过对《天路历程》和《天路回程》这两部作品在作者经历、时代背景、主旨内容和写作手法多方面的比较,探寻不同时代的这两部寓言体小说在寻求人类精神家园、人类生存意义终极之间的道路上所生发的光彩。

二、作者经历及时代背景

约翰・班扬生于英国一个补锅匠之家,16岁时,他加入了克伦威尔的议会军,也因着一个替他牺牲的士兵开始思考天堂和地狱是否真实存在✌。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战场上的经历也体现在了日后《天路历程》的写作中扣人心弦的场面和令人身临其境的心理描写。因持守清教信仰被捕入狱的12年时光中,班扬完成了《天路历程》的大部分内容。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大背景下,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国教再次压倒清教的事件。在这部作品发表不久,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清教徒)的地位。因此,《天路历程》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17世纪英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生活的认识。

横跨二百五十多年,在完成《天路回程》的1932年,路易斯刚归信基督教不久,尽管《天路回程》中并不是每个细节上都与路易斯的信仰经历对应,但其的确折射出作者个人的思辨历程。和约翰・班扬相似,C.S.路易斯从小接触到一些信仰的初步教育,但青少年时期在外求学的经历使路易斯接连受到宗教多元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等等的影响,他一度放弃了基督信仰。在牛津大学任教期间,通过和基督徒同事托尔金(J.R.R.Tolkien)等人的接触中,路易斯意识到他从小一直所渴求的一种喜乐的经验,唯有在绝对主义的基督教一神论那里得到解释和满足。于是,在小说中,主人公约翰路途中“北方”“南方”的倾向实际上体现了路易斯信仰路程中的两条线索:“北方”象征着其理性思辨的过程,“南方”则是其追求“大喜乐”的充满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的过程,最终在基督信仰中,两者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天路回程》因此也被小帕克特( JoePuckett,Jr.)称作“喜乐的护教学”。

三、写作手法

寓言叙事和梦境叙述在中世纪西方文学中就广为流传,作者常用这样的方式去解释宗教和神学上深奥晦涩的理念。因为路易斯是受《天路历程》的启发而写作《天路回程》,不难理解二者在写作手法上的近乎统一。

我在旷野里行走,来到一个地方,那里有个洞穴,我就在那儿躺下睡觉。我睡熟了,做了一个梦。我梦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背朝家门站着……

(《天路历程》开篇)

我梦见一个生在清乡的男孩,他的名字叫约翰……

(《天路回程》开篇)

路易斯曾在他的一篇文章《The Vision of John Bunyan》中写道:班扬选择寓言体的形式,可能是因为《天路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自身经历。这也再次回应了本文第二部分在作者经历及时代背景上的论述。采用寓言叙事的手法,也符合《圣经》中耶稣常常使用比喻的教导惯例。不但如此,《天路历程》在叙述手法、行文和用词上都受到钦定本英文圣经(KingJames Version)的影响,当中直接引用经文或有《圣经》典故的部分高达全书的80%以上。相比之下,路易斯的《天路回程》中引用圣经经文或典故只有21处,而且是章节标题居多。

除此之外,对话体和讽喻体裁也是班扬和路易斯在写作手法上的相似点。在两部作品中,主人公“基督徒”和主人公“约翰”一路均遇到不同性格、品质的人,行文主要以他们的对话展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除了对话体的叙事结构,诗歌是《天路历程》中章节与章节衔接的重要部分。而在路易斯的《天路回程》中,诗歌出现较少,主要集中在第八卷到第十卷,当主人公真正顺服于“大地之主”(上帝)之后表达歌颂和赞美的诗歌。 而为了将人性的抽象概念拟人化,这两部作品都使用了“标名”的修辞手法,同时也凸显了其讽喻的风格。在《天路历程》出现的100多个人物中,多达93个使用了标名的手法,例如:守法、有礼、仁善、胆怯、仁爱、忠信、怯懦、疑惑、内疚等等。而在《天路回程》中,虽然只有24个人名使用标名,但依旧是人物命名的主要来源方法,例如:宽容先生、启蒙运动先生、野蛮先生、感受先生、智慧先生等等。使用标名的修辞手法不仅生动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与想象,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和教化意义。

标名在两部作品中的地名上也有所体现。如《天路历程》中的将亡城(City of Destruction)、灰心沼(Slough of Despond)、艰难山( Hill of Difficulty)以及《天路回程》中的噱头之城(Cityof Claptrap)、惊喜之城(City of Thrill)等等。地名使用标名往往有借用圣经的意象,例如死荫谷( r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Death)与《圣经・诗篇》23篇4节相呼应:“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另一方面,运用标名的地名突出了作者讽刺辛辣的笔法,批判了社会现实.例如班扬笔下的名利场( Vanity Fair)是17世纪英国现实的缩影,“市集上卖的尽是这些东西:房子、地皮、职业、地位、荣誉、升迁……”,19世纪英国小说家萨克雷便直接用“名利场“为名写成一部小说。

四、结语

《天路历程》是英国小说中分量极重的一部作品,其后数百年的英国小说中的“正面“主角几乎都在模仿进行主人公这样的一种寻求人生意义的路程,两百五十多年后的《天路回程》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具有相似主题和体裁的两部作品的比较,发现它们都显示了作者的信仰背景、经历轨迹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寓言、梦境和讽喻手法的运用使得“叩问精神家园”这一严肃的主题更能吸引不同时代的读者,触发对这一生命恒久命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约翰・班扬.天路历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石冠辉.现实世界的道德理想――析班扬《天路历程》中的道德现实悖论及人类精神世界困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59-62.

[3] Puckett Joe Jr. The Apologetics oยf Joy:A Case for the Existence of Cod from c.s.Lewis's Argumen☂t from Desire[M]. Eugene,OR: Wipf & Stock,2012.

[4]褚t白.“门”的铭写――解读《天路历程》晚清方言译本中的图文修辞方式[J].中国比较文学,2010(3):19-29.

[5]路易斯.天路回程:对基督教理性和浪漫主义的寓意辩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44.

[6] Wheat A.The Road before Him: Allegory, Reason, and Romanticism in C.S. Lewis' the Pilgrim's Regress[ j].Renascence,1998,51(1):21-39.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