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形象与艺术内涵探索
一、莲花的品质诗意的追求
曹雪芹以诗意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香菱坎坷而诗意的一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香菱形象的人格精髓。香菱的人生命运是悲剧性的,但是她的品质是高洁的,如莲如菱,她的人生追求是诗意的,如♀诗如画。如静夜的那缕幽香,耐人寻味。香菱的人生遭遇是《红楼梦》众女儿中最为坎坷的一个。
她是甄士隐的女儿,出生乡宦人家。然而,幼年被拐被卖,青年罹祸,人生多桀,至为侧室,遭受金桂算计,残遭贪夫荼毒。也许她一生中最为快意的日子就是在大观园中度过的那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正是在大观园中,使她迸发出对青春、对生命的热爱,诗意的生活使她才华尽现。然而,呆霸王薛蟠的归来,使香菱又重新开始了往日的生活。快乐的日子总是让人留恋,香菱的离去,让宝玉及众女儿思念不已。香菱的离开,其实也是她生命之终点。但是她的命运,她的人格,她诗意的追求却深深地留在大观园女儿心中,也留在我们心中,其香历久弥新。香菱具有莲的品格,不仅在于三个名字和莲有密切的联系,她的人格个性更有着那高雅而又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
这在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叙述了英莲的家世。说她的母亲情性贤淑,其后有脂评曰:八字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1〕写她的父亲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脂砚斋评道:总写香菱根基,原与十二钗无异。〔1〕她继承了母亲情性贤淑的个性,也有父亲悠然自适的恬淡和诗意的追求。其实,曹雪芹在第四回就给香菱做了合理的定ツ位。他通过门子的口说: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脂砚斋一语中的,评道: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1〕这里除了告诉我们香菱的一点相貌特征外,作者在某种成分上为我们透露了香菱和宝钗、黛玉都是一样的,都是禀赋正邪两气而来,天生聪俊灵秀。就连薛蟠都认为生得不俗,无怪脂砚斋说:阿呆兄亦知不俗,英莲人品可知矣。〔1〕可谓是人见人赞。在第七回,周瑞家的赞道:到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秦可卿,字兼美,她身兼宝钗和黛玉之美,生得鲜艳妖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有才有貌。就连凤姐也不得不由衷赞叹:也因姨妈看着香菱的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又比别的女孩儿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从凤姐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香菱值得让人称道的不只是其相貌,而是其品格。所以脂砚斋在其后评道:何曾不是主子姑娘?盖卿不知来历也,作者必借阿凤一赞,方知莲卿尊重不虚。〔1〕凤姐的一番话确实是对香菱人格的由衷赞叹,也是香菱人格的真正确立。所以脂砚斋在香菱进大观园时作了一个总结性的评语: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阿呆兄远行后方可。〔1〕脂砚斋已经意识到香菱人格形象的真正确立意味着香菱诗意生活的即将开始。所以曹雪芹安排了薛蟠远游的情节,让香菱进大观园合情合理,以便于进一步对香菱形象进行完美塑造。
呆是香菱入园后其形象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她追求诗意生活的具体表现。其实,在第二十四回通过具有诗人气质的黛玉之口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娇憨可爱的女孩子,所以脂砚斋说:此傻字加于香菱,则有多少丰神跳于纸上,其娇憨之态可想而知。〔1〕并且认识到这是为学诗伏线〔1〕。香菱进园伊始,就向宝钗提出了教她学诗的请求。脂砚斋评道:写得何其有趣!今忽见菱卿此句,合卷从纸上另走出一娇小美人来。并不是湘、林、探、凤等一样口气声色,真神骏之技,虽驰驱万里,而不见有倦怠之色。〔1〕脂砚斋一方面认识到了作者写人技巧的高超,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一个鲜活而富有诗意追求的娇小美人的形象。接着就是香菱向黛玉学诗,以致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说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脂砚斋评道:今以呆字为香菱定评,何等妩媚之至也!〔1〕明确为我们指出了天资聪颖的香菱,在大观园这个女儿之地,理想之方,诗意的迸发。坎坷的命运使香菱万分珍惜这样的机会。事实也是如此,她的天赋,经过黛玉的耐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她成功了,她写出了令人称赞的诗歌,得到了展示自己才华和胸襟的机会。她诗意的生活开始了,在大观园里,她的人格、她的才华都得到了诗意的展示。她心地善良,与人为和,和大观园的女儿们都有和睦的来往,得到了上至主子,下至普通丫头的一致好评。这和她的莲一样的品格和诗意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她品性高洁,像莲花一样处处洋溢着清香。她热爱青春,热爱生命,热爱美好的自然,诗意的追求最终使她的品格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境界。然而,完美只是瞬间,大观园只是一个理想的桃花源,最终还得回到现实中去。♡香菱离开了大观园,只留下了她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它剥夺了香菱仅有的向往和憧憬。夏金桂的到来,使香菱的生命走到了终点。最终,在贪夫和嫉妇的双重折磨下而奄奄一息,香消玉殒为人叹。香菱离开了,走的如此无声无息,就像静日静夜里的那缕清香,若不细心领略,根本就不能得其气息。细领略了去,让人心神爽快。
二、隐微曲折的叙述风格寄寓其中的内涵神韵
香菱是曹雪芹着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她贯穿《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始终。在她的身上体现了曹雪芹的叙述风格和作品的内涵。脂砚斋对曹雪芹的叙述风格有极为清楚的认识,他说: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现,有正有闰,以至草灰蛇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山雾海,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1〕香菱虽然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人物,但作者花费在她身上的笔墨并不多。曹雪芹对香菱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第一回、第四回、第四十八回、第六十二回、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中间或提笔略过,或通过书中人物之口略加提及,或通过对比的手法提醒读者。在写完香菱的身世后,在第三回黛玉提到了要讹她出家的癞头和尚。对于这一点,脂砚斋认识得极为透彻,他说: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1〕一语道破天机。第七回,香菱的出场可谓是自然而然,不让人感到突兀。这得力于曹雪芹的巧妙构思。香菱原名英莲,曹雪芹通过周瑞家的一段情节安排,介绍了香菱来京后的情况,从而形成了这个人物形象的连贯性。还是脂砚斋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莲卿别来无恙否?〔1〕准确无误地认出了这个小女孩就是以前的英莲。第十六回,写平儿的谎言,说到香菱,也是出于曹雪芹的叙述技巧。脂砚斋在侧批写道:卿何尝谎言,的是补菱姐正文。〔1〕在眉批中阐述的更为透彻:用平儿口头谎言,写补菱卿一项实事,并无一丝痕迹。而有作者多少机括。〔1〕由此可见,脂砚斋对曹雪芹叙述手法是十分了解的。在安排香菱入园这个情节上,脂砚斋高度评价了曹雪芹的叙述手法,说:实委婉严密之甚也。〔1〕鲁德才先生针对脂批有一个论断,他说:至于小说艺术方面的见解,脂评如同大多数小说评点一样,多处谈论小说创作的技法,如关于回风舞雪、横云断岭草灰蛇线的结构论。或用暗伏淡写、淡隐法扩大小说容量,造成纵深感,表达多层内涵的笔法,都有助于读者较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方法。〔3〕脂砚斋对曹雪芹的艺术手法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把握作品的多层次的内涵。正是作品的多层次内涵,使香菱的形象寄寓颇深。其实从香菱的三次改名上,曹雪芹就已经把香菱命运及内涵寄寓其中了。脂砚斋在第一回就明确地为我们说明了,英莲设云应怜也〔1〕,同时也呼应了《红楼梦》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悲剧主题。脂砚斋在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进行解释时,深刻揭示了曹雪芹在香菱身上寄寓深刻,用意深远。他说: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ง?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1〕另外,他在写娇杏命运两济时也批道:好极!与英莲有命无运四字,遥遥相映射。莲,主也;杏,仆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
此则大有深意存焉。〔1〕他明确为我们说明了,香菱形象及内涵是多层次的,在她身上隐喻着整个大观园女儿的悲剧。当然脂砚斋的评论是有其文本依据的。癞头僧的四句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一方面是对英莲悲惨命运的暗示,同时也暗示了贾家在元春省亲之后渐趋败落,大观园女儿纷纷零落的悲惨结局。香菱的人生悲剧就这样揭开了序幕。之后,经历了被拐被卖的一系列坎坷挫折。当我们再见到她时,她已被改名为香菱了。在第七回,脂砚斋对这两个字做了注♚释:二字仍从莲上起来。盖英莲者,应怜也。香菱者,亦相怜之意。此是改名之英莲也。〔1〕可见,曹雪芹命意的深刻。它既有前者的丰富内涵,又有了崭新的内蕴。在新的环境下,人物的身份、性格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大观园,清新的女儿之地,让她重新获得了新生。诗意的生活不仅仅是做几首诗那么简单,而是在于香菱在这里真正见到了美,真正有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对青春、对生命都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我很喜欢香菱在第八十回对自己名字的阐释,名字是诗意的,语言是诗意的,那种审美境界也是诗意的。像清晨或静夜的那缕清香,让人回味无穷。大观园的女儿们,就在充满菱角清香的诗意之乡,飘零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难道这不值得我们相怜〔1〕吗?
第三次名字的更改,完全是对香菱最终结局的暗示。宝玉在紫菱洲看到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信口吟成一律: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霜繁露压纤梗。一曲紫菱歌,既有三春不再的感慨,也有香菱人生悲剧的暗示。更何况宝玉更为直接感觉到了这一点。他对香菱说:但只我听这话,不知怎么到替你耽心虑后呢?脂砚斋敏锐地感觉到:又为香菱之谶。〔1〕这难道不也是整个大观园女儿的谶语吗?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曹雪芹给香菱预设好的结局。最终,在香菱的形象趋于完美时,再让这散发着清香的菱花,悄然陨落。可见其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刻。根并荷花一茎香是曹雪芹给香菱形象最为确切的概括。香菱对自己名字的诗意叙述,是对这一概括的形象化阐述。它给我们传达的信息不仅仅是香菱形象和性格的写照,而且为我们提示了一个审美原则。那就是无论欣赏一部作品还是一个人物,我们都要沉心静气,细心观察,耐心琢磨,从而达到审美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