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青春,记忆永恒
并不是远走千里,就可以学会坚强;并不是近了繁华和欢笑,就可以把悲伤忘掉;并不是枫叶片片飘落,记忆也随之发黄;并不是翻越了四季,心绪便不在流浪。青春在默默中,告别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埋葬了心酸与忧伤,摒弃了梦想与信念,放逐了年华与时光。那时的我们欢笑着、叹息着、幻想着、迷茫着。最终,我们用整个青春反思青春,我们用整个生命怀疑生命。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给我们了更多的青春的记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张力,让我们回到我们初恋的记忆。带有童话般的叙事和稀奇古怪的镜头,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美丽。《致青春》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正视我们的青春,上演了一幕经典的青春残酷语录,承载的关于青春的一切故事与思想。用真诚与反思打动了观众,让我们同时感悟的生命的可贵,青春的热情。
一、叙事策略中的前后呼应
从叙事策略来看,电影做的相对不错。电影中埋下的几个伏笔为电影增色不少。首先,阮莞每次收到的满天星。电影在在叙事策略上来看,以“玉面小飞龙”郑微为主角,以大美女阮莞为配角,立体形象的表现了整个青春的面貌。毕竟,一个比较普通的角色。回忆青春的那些事,能够唤起更多的共鸣,毕竟大部分人不是阮莞这种大美女,而是郑微这种中上之姿的普通人。例如电影《青春期》塑造一种伪青春故事,做作的表演,荒诞离奇的故事,超乎想象的人物,让人对这部电影产生矛盾和失望的印象。电影《致青春》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阮莞作为配角人物,在整个电影中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给主人公郑微有着精神上的指引。电影在开始不久就有无数人给阮莞送情书,送花的人而且只送满天星的人,引起的观众的注意。为电影下面的叙事成功埋下伏笔。同时为“青春不朽”这个主题增加了非常重要的渲染与佐证。电影前后呼应,在阮莞去世之后,张开解读了秘密。解开了满天星的花语,令人震撼和感伤。宁愿成为配角,脉脉守护自己最爱的人。为不朽的青春最终画上了残酷的句号。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张开在阮莞墓碑前说的话难免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人物对白与人物性格多少有严重的冲突,但是这个段落的前后呼应,总结了青春的辉煌,见证了青春的记忆,开启了对于逝去青春的忧伤。
电影的最后段落,陈孝正与郑微的对话,解开了曾经的美丽的故事的枷锁。这个段落作为结束,给观众很好的开放性结尾。没有给我们的青春做出最后的盖棺定论,留下了更多的悬念和选择。青春是美好的记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仍然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作为电影为数不多的求婚场景,这个部分是一个虚影。陈孝正在当时不能,也没有勇气解开谜底。这是一个过期的承诺,这是一个人生建筑中的误差。他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猎人,他坚信的原则是打大象的人不会停下来打鸟。对于误差必须给予剪除。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人生本身自私。电影将陈孝正钉在了道德的十字架上,让其痛苦和反思。在电影的最后段落给予救赎与希望。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终于被雨打风吹去,手中的旧船票是否还能登上幸福的轮船?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种前后呼应真正完成了对我们失去青春的反思与追悔。在叙事结构和策略上完成了对电影主题的总结。青春不朽,我们或许可以回到过去,但小路依旧如故,你我已不是当初。
二、弥漫的女权主义
电影《致青春》是一场女权主义的宣言,是一种对男权讽刺与藐视。电影中,女生成为故事的主宰,她们善良自信,유勇敢无畏。男生则自私、胆小、懦弱等。女生们用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将自己最美丽的时刻与青春奉献给她们所爱的人。她们承载了几乎所有的一切,她们也将这一切也献给了爱情。郑微为林静可以不远千里流浪,为陈孝正可以放弃尊严与羞涩。阮莞最终放弃一切将要到来的幸۵福,最终与青春永垂不朽。当然电影更加优秀之处在于电影不是纯粹对于女性的赞美,设置了黎维娟这个人物,使电影人物更加多样化。简单来说,黎维娟是一个“宁愿在宝马车上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欢笑”的人。对于这种纯粹的物质女郎,导演没有给予批判也没有给予任何主观的观点。这个人物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开启了电影对于青春的另一个反思,然而电影导演没有能够深入进入这个反思中。使这个人物成为一个单纯的配角,这无疑给电影致命的打击。或许人物不够重要,但是电℃影导演给了几乎所有人物的生活和他们的状况,唯独没有说明这个人物的结局,无疑毁灭了电影青春不朽这个主题。
电影中女权主义非常浓厚,导演也将大部分人物的生活给予了说明,导演演义了郑微与阮莞为主线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姐妹情深,爱情伟大。然而几乎电影都将两人的爱情进入到悲剧部分,理性上给观众了一种错误的引导与判断。阮莞残酷的死亡,变相告诉观众,从一而终,生死不渝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是一种悲剧。郑微迷茫的选择,变相告诉观众,大胆追求,执着且忘我的爱情是不可靠的。那么导演如何解读物质女黎维娟的爱情,当然,黎维娟没ก有所谓的生死之恋,但是依然过上了她理想的生活,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为拜金主义提供一种借鉴和道路。这种感性的认知是不道德的。同时也是对通篇女权的质疑。黎维娟的胜利与幸福,是依附于男人的成功而实现的,她本身的价值是可以被忽略掉的。人物最终几乎是所有人物中最理性最幸福的,这种人物的设定必将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扭曲了价值观。这简直在片面上认同了“学的好,不如嫁得好”。这种形态下的意识无疑否决了青春不朽,否决了爱情的忠贞,否决了女权的优势,只能见证了青春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物质储备。
三、青春的梦想与现实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一部青春萌动的电影,我们感受到✍了现实照进青春理想的阵痛。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过去的我们纠结于如何幻想着理想与现实的重合,现在的我们幻想着现实不要如此的残酷。我无数次从欢笑变成沉默,信心变成失落,但是追求梦想的脚步依然坚定执着。青春逝去的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幽怨与感伤。我们继续着我们的生活,继续缅怀着我们的青春。阮莞的死,将青春残酷语录提高到最高境界。为最纯真的梦想,为最无私的爱恋,走上了不归路。电影中吵杂的音乐到悲伤沉寂的告别,我们做到了青春不朽,灵魂永存。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呃。”青春的梦想与现实的纠结到底谁对谁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青春的记忆。就如电影最后的结尾,陈孝正与郑微共同缅怀着对于过去青春的记忆。她们最终是告别,还是终结了青春的不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在青春的萌动之中,挣扎过、承诺过、恨过、爱过。这些已经足够。青春就在那里,不曾发言却早已离去。与现实的碰撞,我们更应该继续那些青春的记忆,续写美好的生活与篇章。毕竟,现实可以毁灭梦想,不能灭亡青春。
谁念西风独自凉,潇潇寒叶对书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我们最终也会老去,我们也会在西风中独自守候那些我们青春记忆。我们陈旧的过去,遗憾的故事终将在梦中团聚。现实是残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何必独自暗淡无光。当然,生命的宽广在于除了爱情之外,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宽容的曙光可以照耀我们,完成现实中逝去的回忆,成就生命的遗憾。残酷的青春,永恒的记忆,不要让我们的似水年华变成了似水流年。当初只道是寻常的我们更加要学会珍惜与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