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兵制变迁探析
摘 要: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及如火如荼地进行,严重威胁了清王朝的统治,而其赖以依靠的军队八旗绿营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已腐朽不堪,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经常战败,不堪一击。湘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兴起的,湘军以其独特的优势,强有力的战斗力逐渐打败了太平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暂时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但与此同时,湘军的兴起也改变了清朝的兵制,从此慢慢地军队为地方督抚所有,军饷由将领自筹。地方督抚由掌握军权进而掌握财政权、用人权、司法权等,地方专权局面逐渐形成,削弱了中央集权。
关键词:太平天国起义 湘军 清末兵制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一开始便继承了汉族以前各代的统治办法,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且达到了顶峰。清朝的统治方法与之前同样是以少数民族身份建立的中原王朝元朝不同,尽管也存在着民族不平等,但它不像元朝那样明显,各个民族等级划分显著,这使清朝民族间的矛盾与元朝相比缓和得多,清朝的政局相对稳定,这主要得益于清朝的兵制,因而清朝的统治时间比元朝多得多,甚至出现了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可是清朝的政局到了晚期就很不稳定了,因为晚期清朝的兵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地方逐渐掌握了兵权,而这又主要是由于受到湘军的影响。本文拟以湘军为例来观察晚清兵制的变迁。
一、湘军兴起的原因
(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的兴起
1851年,在中国南部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以金田起义为标志,之后势如破竹,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到中国南部大半个中国,最后定都南京,改为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长期对峙达11年,加上定都南京之前的兴起共14年,波及18个省份,而且颁布了自己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其主要领导人有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洪仁、陈玉成、李秀成等。
(二)八旗绿营的衰落
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极大惶恐。为了维护其统治,清王朝不断派军队八旗绿营攻击太平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是太平军屡战屡胜,不断打败清朝的经制之师,沉重打击了八旗绿营。八旗绿营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使太平军两年之内即占领南京,波及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呢?原因是它们长时间的演变日益变得腐朽堕落。
八旗王公贵族逐渐腐化堕落,八旗将领“居家弹筝击筑,衣袖策肥,日从宾客子弟饮” 。而八旗的士兵也经常长时间不训练,甚至吸食鸦片,聚众赌博,天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以至于战斗力下降,不堪一击。绿营也是如此。八旗绿营在鸦片战争中的溃败其战斗力之低下。而在与太平军得战斗中其缺点更是暴露无遗。“官军数万,已成废弃,即令千人为营,而十贼可破!” 。这句话虽有夸张的成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八旗绿营❤的战斗力的确不高。
二、湘军对清末兵制变化的影响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而清王朝的经制兵八旗绿营腐朽堕落,不堪一击,迫使[统治者不得不想新的办法来应对这严重的局势,湘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1853年,清帝咸丰迫于太平军的攻势,不得不任命丁忧在籍的曾国藩为帮办湖南团练大臣,在家乡负责举办团练,招集乡勇,组织地方武装,以加强地方战斗力,对抗太平军。曾国藩总结八旗绿营战败的教训,分析其弊端,认为清军八旗绿营组织涣散,各自为战,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曾国藩决定“扫除陈迹,别开生面,赤地新立” 。即建立一支有别于八旗绿营军制的武装。曾国藩在建立湘军时有许多不同于清朝经制兵的特点,这也是湘军的优势。比如,他利用封建宗法关系,按照同学、同乡、师生、亲戚等关系招募将领,如曾国荃、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罗泽南等既与曾国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是湘军的重要将领。而且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层层挑选,士兵只对将领负责,各级将领只对曾国藩负责,而且士兵多是湖南农民,勤劳勇敢,易于控制,曾国藩还对湘军加强思想控制,培养他们的忠孝、服从观念,严明纪律,禁止嫖赌,加强训练,还给予其优厚的军饷,从而大大加强了湘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曾国藩规定每次任命一名新营官时,该营所属官兵都要更换,重新挑选。这种私人联系使湘军取得了绿营军及其雇佣附属军所缺少的聚合力” 。湘军的这些特点和优势为其最终打败太平军发挥了重大作用。
清朝前期军队主要有八旗、绿营两种,军队的所有权归国家、中央所有,对军队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军饷也主要由户部拨给,这样,士兵感激的是国家,因为发的军饷是国家给的,所以他们效忠国家,服从国家的安排调度。但自从湘军兴起后,国家的军队种类增加了,比如除了国家经制兵八旗、绿营外,还有湘军,加上后来脱胎于湘军受李鸿章控制的淮军,脱胎于淮军受袁世凯控制的新建陆军,改湘淮军为防军的防军,晚清编练的新军等,军队种类更多了,这些军队或与湘军的兴起联系密切,或受湘军影响,仿照湘军编制建军,将领亲选,兵由将招,军饷自筹,军队归私人所有,兵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世兵制变为募兵制,极大地削弱了国家对军队的控制,削弱了中央集权。
(一)清朝前期军队归属情况 1.军队种类:
(2)绿营:是清政府入关后招募汉人和手边的汉族地主武装组成的,由于以绿旗为标志,又由于以营为基本单位,所以称为“绿营”。绿营军少数驻防京师,大部分分驻各地,维护地方治安,分别由地方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管辖,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绿营总共大约有60万兵力,在“三藩之乱”后代替八旗兵成为清朝的主力军,但自乾隆、嘉庆之后,营务废弛,日益腐败堕落,不堪一击,终于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逐渐衰落下去,为湘军所代替。
2.军事制度。清朝前期的军队最高军权属于皇帝,若皇帝未成年时,则由摄政王暂时代理,中央最高领导机构一开始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在雍正帝以后则是军机处,兵部与明朝相比,权力下降了很多,不再管理调兵遣将之事,而只负责管理全国绿营兵籍和绿营武官的升降职责。八旗军分为京营兵和驻防兵,禁卫兵又分为郎卫和兵卫。皇帝直接掌管郎卫,兵卫由都统,统领等掌管,负责拱卫京师,驻防兵则由将军、都统、副都统、守城尉、防守尉等指挥。绿营在京师的有步军都统衙门掌管,地方则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掌管。虽然总督、巡抚是最高军政长官,但他们都是文官,没有作战的经验,不直接统率军队,只有监督和调动绿营的权力,而且皇帝掌握着最后的决定权力。提督、总兵是地方武将,有作战经验,直接统率军队,但要受总督的节制,无调兵之权。这样就把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割开来,防止地方拥兵自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清朝晚期军队归属情况
1.军队种类:
(1)湘军:起于团练、乡勇,是咸丰朝由曾国藩创建的军阀武装,后来成为清朝正规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在甲午战争中为日军摧毁。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受咸丰帝之命以罗泽南、王鑫团兵为基础组织地方武装――团练。开始叫湘勇,后来称湘军。
(2)淮军:是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而于同治元年初在安庆组建的军阀武装。李鸿章招募3500人,曾国藩拨给3000人,共6500多人。同治四年发展到六、七万人。编制模仿湘军,不同的是淮军在装备方面优于湘军,洋枪洋炮多,并且采用洋操训练。
(3)防ธ军:为了避免朝廷的猜忌,当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以后,曾国藩裁撤25000人,留一万人守南京,15000人为皖南北之师。这余下的湘军与淮军都是勇营,他们留下来用于国防,称防军。
可见,无论淮军还是防军都与湘军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罗尔纲所说“淮军之与湘军,好似儿子之与母亲” ,受湘军的影响而出现,而它们也仿照湘军的兵制来组建军队,将领亲选,兵由将招,军饷自筹,军队归私人所有,这样就削弱了中央集权。
2.军事制度。清朝前期的军事制度是世兵制,八旗绿营世代为兵,父子相承,这样军队里就存在老兵新兵并存的现象,战斗力肯定会下降,这在鸦片战争中和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所以,曾国藩建立湘军时,一改清军的兵制,由世兵制改为募兵制。在选将方面,“武不用绿营守备以上之将,文不用道府以上之官,以减少当时官僚腐朽习气的侵蚀” 。所以湘军的军事将领大多数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地方的士绅,他们以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相标榜,倡导忠孝礼节,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士兵的招募方面,实行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士兵只对其招募得将领负责,所有将领只对曾国藩负责。如果在作战中,将领战亡,则军队解散重建。这就改变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是军队归将领所私有,不再受中央控制,虽然与八旗绿营相比提高了战斗力,打败了太平军,但却改变了清朝的军事制度,使以世兵制为主向募兵制为主过渡,使兵将分离变为兵为将有,军权由中央控制向地方转变,这就大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清朝的统治。
综上所述,湘军作为清王朝应付危局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措施,起初,有力的镇压了势头迅猛的太平军,挽救了清王朝即将崩溃的统治,但是湘军作为有别于清王朝经制之师的八旗绿营,有其自身的特点,将必亲选,兵由将筹,军饷自筹,这些特点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改变了清朝的兵♥制,从经制兵制向勇营兵制转变,从世兵制向募兵制转变,这势必会使军权从中央向地方转移,从而削弱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