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族·国家

时间:2024-12-26 02:06:5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曾经宣布“历史的终结”的弗兰西斯・傅山后来不得不承认,“民族―国家”――但他回避使用这个问题成堆的词,而代之以更为符合当今趋势的“主☿权国家”――依然是可以想象的唯一的可行的形式。我们经常将卡夫卡想象为对“人类状况”进行思考的德 ﭢ语作家,而忽略了他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但在欧洲反犹主义盛行而犹太人内部又¿分化为同化主义和复国主义(复国主义又进一步分化为文化复国主义与政治复国主义)之时,他只能以隐喻的方式――借用中国题材以及《圣经》中的巴别塔隐喻――思考一个统一的国家何以成为可能这一问题。他对统一的国家的思考与孙中山几乎同时开始的思考非常接近,只是孙中山的思考更多地是一种国家设计,而非隐喻。

“主权国家”要求一种国民对于国▼家的忠诚,而是否具有本国国籍就成了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以及核心部门的官员――的一个码条件。但有意思的是,✫在清朝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之时,对于海外情形、西方制定的国际法的无知以及对外交礼仪的顾虑,使它最

初大量聘用“客卿”,这种聘用“客卿”的惯例一直持续到民国。不过,既为“客卿”,其身份就分化两种不同的忠诚,尤其是当他的国家和聘用他的国家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他对聘任他的国家的忠诚就会大打折扣。如今我们难以设想会让一个外国人来充当本国的外交使节,来出使他的国家,或让一个外国人来担任事关外交事宜、国家财政或军政大权的职位,但这在清末和民国却是一直存在的事实。这只能说明――就像胡适所说的――当时的中国“不成其为一个国家”。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