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自然”宗教观

时间:2025-01-13 05:46:1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对《老人与海》的与基督教的关♛系,很多学者已经作了详尽的论述,但经过认真比对研究,本文认为,基督教只是海明威用来表达主题的一个手杖,而“自然”宗教观,才是他要表达的根本。自然宗教观就是人把“自然”当作神灵去崇拜,在《老人与海》中,这个神灵就是“大海”。老人在大海上生存、搏斗,超越人的极限,把“人性”提升为“神性”,诠释了人类、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基督教宗教观;“自然”宗教观

《老人与海》是经典作品,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作品的研究解读也非常的充分,本文不揣固陋,谈谈对其宗教观的一些看法。

一、基督教宗教观

关于《老人与海》中的基督教因素,前人也多有论述,现简单作一概述。比如主人公圣地亚哥者一个名字,与西班牙的城市同名,这座城市被海明威认为是欧洲最美城市,有四十多座教堂,传说中的基督圣徒雅各的墓就在这里,而且圣・雅各教堂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朝圣者的中心。雅各、约翰、彼得是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手难牵曾伴随在耶稣左右,这里可能暗示了主人公与基督圣徒的某种关联。在出海打鱼以前,他跟孩子探讨了扬基棒球队的迪马济奥,在结局处他重复到,“圣彼得罗是个渔夫,这跟了不起的迪马济奥的父亲一样”,而圣彼得罗是耶稣刚开始传道时,在加利利海边收的四门徒之一,所以他与大鱼搏斗的时候,多次问在这种情况下,伟大的迪马济奥会怎么做?与鱼相持的过程中,想“迪马济奥会不会这样干”,多次和迪马济奥对比,有向圣徒祈求力量的暗示。说明基督教也是作者精神力量的一个来源。

在出海打鱼过程中,作品多次比附的是耶稣受难的细节,被绑上十字架最常见。出海前,孩子给他送来了晚餐,而耶稣在临死前也吃了最后的晚餐。当他钓上大马林鱼的时候,怕绳子挣断,把钓鱼线背在背上,感到疼痛,这可以让人想起耶稣扛着十字架上骷髅地;他拿麻袋批在肩上,比附耶稣临刑前穿上袍子;他的草帽把额部勒得很疼,比附耶稣临刑前戴着紫荆冠;双手被绳子勒得流血,比附耶稣两手钉着钉子。最后老人靠岸,横着背着缠者帆的桅杆,这是十字架;回头看到大马林鱼“大尾巴直竖在小船船艄后面,他看清它赤露的脊骨像一条白线,看清那带着突出的长嘴的黑的脑袋”,这也是一个十字架。所以,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构成了双重基督的形象,他们都在相持的过程中,各安本分,竭尽所能,在宿命式的苦难中完成了精神的升华。回到家里,摸黑躺下,“他脸朝下躺在报纸上,两臂伸得笔直,手掌向上”,译者吴劳认为,海明威没有写明这两臂是向上伸还是向两边伸,向两边伸,就是十字架;向上伸,是教士领受圣职的姿势。这表明作者在暗示主人公既是人又是神,兼具人性和神性。

作品中的数目字也有与《圣经》相合的地方。文章开始时,叙说老人曾一度八十七天没有捕到过鱼,耶稣受洗以后,曾被圣灵引导旷野,禁食四十昼夜,加上基督教大斋四十天,再加上复活节前的“圣周”七天,刚好八十七天。这次老人在海上,一连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接下来被鱼拖着在海上漂流了三天,加起来也恰好是八十七天。《圣经》中说耶稣由受难到复活是三天,老人在海上与鱼搏斗也是三天。虽然这✍三天他获得了精神胜利,但两个八十七天的轮回,似乎表明了人生是循环的、无休止的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人生就是一个苦难的修行。另外,《约翰福音》说耶稣复活用了七天,马林鱼是老人作第七次尝试时杀死的;先后有七条鲨鱼被老人杀死;老人背着船桅上岸,先后共休息了七次;从出海到回归,总共七次梦到了狮子。这无一不暗示着老人就像耶稣复活一样,经历磨难,最终具有了神性。但这神性从何而来?作者真是在宣扬基督教教义吗?

二、自然宗教观

海明威父亲是个乡下医生,从小教他打猎、钓鱼;母亲是个清教徒,教他在教堂里唱诗。他的基督教影响很可能来自母亲。但海明威从小就深受父亲阳刚之气的影响,夏天,常随家人到密歇根州北部森林☿去度假,打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期间,都勇敢地参加了战斗。尤其是最后选择用猎枪自杀,都不是基督教可以涵盖的。他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并不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那么,他运用这么多基督教的因素,究竟想说明什么呢?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说道:“自然不仅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而且还是宗教不变的基础,宗教的潜伏而永久的背景”[1]。费尔巴哈还认为,一切宗教都是人心灵的幻影,一切神灵,都是人的心灵极尽处的界标。张志刚先生在《宗教学是什么》一书中认为,一切宗教都起源于对未知的恐惧,ฬ因此,宗教是人精神上的拐杖。当人决定用个人力量,无所依傍地去祛除恐惧,探求生命的未知,超越所有困难的时候,个人就成了强者。当强大到超越了人的边线时,人就具有了神性。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觉得自己是渔夫,打鱼天经地义;而大马林鱼应该躲在深深的海底,躲避一切鱼钩与猎杀,自由生活,这是一种对自然身份的宿命式的确认。当他把鱼钓住以后,他肩上扛着绳子,鱼嘴里衔着绳子,他们彼此折磨,就像两个同时被绑上十字架的耶稣,但是两个生物之间并没有仇恨,他说:“我并不在乎谁害死谁”;当鱼跃出水面时,他感觉到鱼没有恶意,有的只是对对方自信、力量、执拗、无所畏惧的赞美。《圣经》中耶稣在临死前把自己的灵魂交给神,复活以后说还要回到神那里,而圣地亚哥在最需要力量及鼓舞的时候,也就是在个人力量的极限处,选择梦见狮子。而狮子是威猛有力、自信、强壮的形象,是勇敢、不可战胜的象征,还具有不断发掘自己本质的能力,所以,狮子是自然界产生的最威猛有力的东西,是力量之源。这种旨归,远远地超出了基督教范围,成了对自然的力量、崇高、自信的赞美。

在杀死的大马林鱼的眼里,“它的眼睛看上去冷漠得像潜望镜中的反射镜,或者迎神行列中的圣徒像”,圣地亚哥已然成神。而圣地亚哥认为他杀死马林鱼不光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渔夫的尊严,作者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灵魂的尊严”,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致答词》中说:“他永远要为他所未曾成就的境界、或者为别人曾经尝试过,却未尝成功的境地努力以赴”,这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也是一种对神性的追逐。耶稣临刑前曾说:“你可以消灭我的肉体,但不能打败我”;在《老人与海》中,演化为“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这是一种强者的宗教,构建一种以精神的不屈为氛围的宗教,在书中,如眼睛被啄瞎还在斗的斗鸡;掰手腕一天一夜,手指头都渗出血,如此强悍的精神,怎么会被打败呢?

回程中,大马林鱼被大鲨鱼吃掉,也可以是一个献祭的过程。费尔巴哈认为,人要把猎物的一部分供奉给自然,以消除生我、养我的自然的怒气,所以鲨鱼可以被看做是自然的信使,来向人类索取。结尾处,他承认自己给☭打败了。他说:“你出海太远了”,实际上是作者认为自己超越了自然的边界,超越了自然定数。按照弗雷泽《金枝》中的说法,有祭奠的神灵,有献祭的过程,有献祭仪式,就可以称为宗教,那么,圣地亚哥和大海的关系,就有了宗教意味,从准备出海开始,就用基督教细节,营造出一种宗教氛围;最终钓到大马林鱼,拿马林鱼鱼肉向大海献祭,得到了鱼骨,完成了和大海这个神灵的一次交流。因此,打鱼既是人生过程,也是宗教过程,全文表达的是一种以自然为宗教,以大海为神灵的宗教,是一种自然的宗教观。而《老人与海》地向我们呈现的,就是人在面对自然、面对生存所应该具备的态度,是存在者对此在的突围,是生命的升华与超越。

注释:

参考文献:

[2]张志刚著《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弗雷泽著,赵R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