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时间:2024-12-26 11:55:1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崇祯朝历十七年,先后阁臣达五十余人,阁臣之间,党同伐异,互相倾轧,更换频繁。皇帝生性多疑,君臣间隔阂日深,致使内阁的辅弼功能大打折扣。明朝政治正是在这些情况下最终走向灭亡。

[关键词]崇祯;阁臣;更迭

一、入阁方式的变化

明崇祯一朝历十七年,出现了五十位阁臣,人数不谓不多,内阁人员轮换之频繁,史上少有,论及入阁的方式又颇有变化。

打破“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旧制

崇祯朝以前,明代阁臣多来自翰林院,基本遵循进士――翰林――内阁的途径。崇祯时期,对入阁之制进行了改革,打破“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定制,形成翰林与外僚并用的格局。“崇祯八年六月,帝将增置阁臣,以翰林不习世务,思用他官参之,召廷臣数十人,各授一疏,令拟旨。遂擢张至发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与文☮震孟同入直。自世宗朝许赞后,外僚入阁,自至发始”,阁臣的选拔范围不再局限于翰林院。此后,内阁中的非翰林学士渐趋增多,王应熊、薛国观、程国祥等均次第以外僚入阁。甚至有如休宁人汪伟,于崇祯十一年(1638)由慈溪知县超擢为翰林院检讨这样的例子,形成了内阁中翰林与外僚并用、翰林中进士与基层官员并存的新局面。这些改革是崇祯帝在吏治思想方面的重要突破,对于改变缺乏政事经验的内阁现状,加强内阁的辅政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阁臣频繁更迭的原因

明崇祯朝阁臣的频繁更迭,说明了时局之艰。此外崇祯帝的性格因素、当时党争激烈及阁员素质的下降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崇祯皇帝的♚多疑性格

(二)明朝中晚期日益严重的党派之争

三、阁臣频换的影响

(一)内阁辅政功能的缺失

明代内阁居于政治中枢之位置,它“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有“天下治乱,系于宰辅”之说。内阁的有效运作,对框补时政无疑起到重要作用,而崇祯年间,内♪阁更迭频繁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局的稳定。明代阁臣没有固定的任职年限,他们的起废不受制于制度化的因素,而受制于阁臣本身的能力与素质、政治形势以及皇帝人为因素等。据《明史・宰辅年表二》记载,崇祯✈在位十七年间,所任阁臣未满一年的有13人,一至两年的有18人,二至五年的有17人,超过五年的只有3人。新任阁臣46人,平均任期约11个月。任职最长的是温体仁,八年左右,最短的是文震孟,任期三月余。十七年五十相,所用阁臣之多,淘汰阁臣之频繁,史之罕见。

(二)阁员对国家责任感降低

明朝内阁不是政府中的重要机关,大学士亦不同于丞相,多数情况下,阁臣们只得唯皇命是从,不敢稍有逾越。阁臣们只能采取依附于皇权的态度,崇祯时期,这种趋势更为严重,这样就导致内阁成员对国家责任感的降低。

崇祯时期的阁臣在位时间一般时间不长,只有温体仁居位达八年之久,其“专务刻核,迎合帝意”,很少建言,史料记载,每当崇祯帝询问兵饷等事时,温体仁辄逊谢曰:“臣夙以文章待罪禁林,上不知其驽下,擢至此位。盗贼日益众,诚万死不足塞责。顾臣愚无知,但票拟勿欺耳。兵食之事,惟圣明裁决”。温氏充分认识到崇祯帝重猜忌、刚愎自用而且偏执武断的个性,对皇帝曲顺依附,故意贬低自己。皇帝却以为其朴忠,对其“愈亲信之”。其后内阁虽多次调整,入阁官员也多尸位素餐,少有建树,内阁辅€弼功能进一步降低。

综上,可以看出明崇祯帝虽然有治乱之心,却无治乱之能。阁臣们在时局日坏下、在皇帝巨大的猜忌与日益严峻的惩戒下,相继入阁、出阁。走马灯式地出入之后,带给明王朝的只能是无法挽回的政治局面,而此时起于陕北的农民起义以及东北的满族兵锋,成为了明王朝灭亡的最后决定力量。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