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刘瑜(上)
通常,读到一本好书总迫不及待地想与朋友分享,但现在想“分享”的,则是书的主人。
刘瑜,因擅长撰写政论时评而为公共领域所熟悉的“美女政治学者”,是值得关心时政的读者去“分享”的。《送你一颗子弹》、《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近年来,刘瑜一系列政论文章大多可以在这3本书中找到。如果还想读到她最新的文章,搜索她的博客(据刘瑜自述,她最多的时候开了4个博客),随时更新的新作也会让人耳目一新。实际上,圈内评论,这几本书已经是目前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了。
一
尽管刘瑜以她一贯的调侃语气来介绍《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完了她也承认如此捞七混杂的文章乃是:“生活随笔,这类文字比较个人,捕捉一些瞬间的感受,把它们像萤火虫一样放到一个玻璃瓶子里去。”
她的“瞬间的感受”率真、不做作。
破破烂烂的纽约1路地½铁在半夜带给自己不一样的感受。染上的学习焦虑原来是来自全社会的学习焦虑症。终于狡诈地把“老张”变成“蚊米”,巧妙地在两人之间建立了一个进退自如的距离。迅速亲密,迅速上床,迅速分手,构成了美国社会约会文化里的主要景观。永远也治理不好的脏乱臭的公共厨房带给人的已经不是愤怒,而是恐惧。走廊碰见,旁若无人不苟言笑的同公寓留学同胞,终于借一碗豆腐达成了交流。从男脱衣舞俱乐部出来后,找到了自由主义是一种安全的政治哲学的依据……
书中主观情绪的流淌,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国内见闻的品头论足都体现出一个知性女人对社会、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敏捷的反应。
有女粉丝为之倾倒:“有许多个小故事或者段子言如我想,有许多的话偶尔一句也显得俏皮,小资,懂生活。”“喜欢她的坦然率真,任何事情,都好像有多一点的脑细胞来思考其中的乐趣或者秩序道理等等。” (“夏奇格”的博文)
但来自她现实生活中的“随笔”似乎更让人喜欢,嬉笑怒骂中把那些个看似时髦,故作高雅或狐假虎威的流行词语痛痛快快地奚落了一番:
“高尚住宅”这个词,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不禁惊呼:啊,难道还有“卑鄙住宅”不成?
如今“诗人”这个词也很潦倒,其落魄程度,跟“支书”、“女博士”、“老灵魂”、“紧”这些个词汇不相上下。
“现代性”、“权力装置”、“范式”……谁要拿这些来跟我吹牛,我特想派吴君如去扁他,并且叉着腰骂道:你学什么不好,学新左派干嘛!(《词语洁癖》一文)
抨击这些词语,其实是在鞭笞一些媚俗的社会现象时,顺手牵羊把新左派带了进去,让人不禁会心一笑刘瑜的小聪明。
然而,在一堆家长里短男欢女爱的文章中,也会冒出某些大题目。苏联解体,多米诺骨牌似的引起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瞬间崩溃,全世界的目光都指向“那个搞垮苏联的人”戈尔巴乔夫。刘瑜的看法却与众不同:没有一个人能搞垮一个国家,能搞垮一个国家的,只有这个国家的制度本身。对既有人民群众欢迎,也有人民群众指责的争议巨大的戈尔巴乔夫,刘瑜的评论似乎哀其不幸:历史,我们知道,它水性杨花又冷酷无情。(《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一文)
在“杂七杂八”的书中,有意无意地关注了政治,大概也是作为一个政治学研究者的下意识吧。如此看,这本书并非完全“生活”,并非完全“随笔”,也并非完全“个人”。
若干放到玻璃瓶子的萤火虫透出来的光,哪怕微弱,也是可以在黑暗中照亮眼前的。我是这样解读刘瑜对《送你一颗子弹》这番看似漫不经心的比喻的。
二
看副标题:美国当代政治观察随笔,就知道《民主的细节》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
在美国7年,尽管有着哥大、哈佛的留学背景,但作为政治学学者,刘瑜自认为让她受益最多的第三所大学,则是“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动态本身”。同“近距离看美国”丛书作者林达一样,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来到制度、历史、文化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美国,用第三只眼睛观察美国政治并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观察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察美国政府的权力制衡,对国会、总统、最高法院既三权分立又相互掣肘的“制衡机器”的运作,林达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层层剥茧,细细道来,像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而刘瑜则快人快语直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总统可以提案,但是国会必须批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议案,但是参议院可以启动弹劾总统;国会可以立法,但是法院可以宣布法律违宪;法院虽然独立判案,但是大法官由总统提名;总统虽然可以提名大法官,国会必须批准提名……” (《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2》一文)
在关注美国的同时,刘瑜也比较了中国――
中国山西的“黑砖窑奴工”事件被媒体披露后,“打击非法ฎ用工”、“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撤掉一批地方官员”……社会各界声援弱势群体的呼声不绝于耳。刘瑜不同凡响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保护弱势群体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增强弱势群体的“自组织”能力。并以一个哈佛大学清洁工的故事来展开自己的观点:
哈佛大学一个叫保尔的清洁工在工作时间晕倒,学校以“上班睡觉”的名义解雇了他。保尔不想失去这份工作,但他是一个连英语都不会说的海地移民,标准的“弱势群体”,而他的对手是世界头号名校哈佛大学。于是,保尔找到了他的“组织”SEIU(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SEIU 立即对哈佛大学发出了抗议、组织游行示威等活动,哈佛大学所在的坎布里奇市市政府也支持保尔的权利主张,有立法委员ท干脆直接批评哈佛大学……最后,不是政府,不是警局,不是媒体,不是网民,而是 SEIU 这个独立工会,让保尔这个“四两”拨动了哈佛这个“千斤”,保尔恢复上班,被辞工期间的工资以及医疗费用由哈佛补偿。(《怎样保护弱势群体》一文)
刘瑜认为,对于手无寸铁的弱势群体来说,最强大的资源就是莫过于自己的组织。“如果¢工人有自己的独立工会……”会发生山西黑砖窑奴工的丑闻吗?这个案例还给人的启示是:有着自组织能力的社会不仅可以维护弱者的权利,从社会管理的层面看,还大大降低了“维稳”的成本(政府的、公安的、媒体的介入)。充分发挥社会的“自组织”作用,把政府从“全能”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应该是一个公民社会的常态。
但面对现实,刘瑜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可悲的是,很多时候社会的这种自组织能力不但没有得到鼓励,反而被阉割……
由此看出,在比较中,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刘瑜不免理想主义,这大概是急功近利的海归们的通病。理想主义表现在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
最近看到网上流传的一张照片,内容是两会代表在会议上睡得东倒西歪유。……顶着人民代表的头衔,睡得憨态可掬的代表们其实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比如,仔细聆听政府预算报告的细节,并且在可疑的地方说不。(《所谓“秘诀”》一文)
一个研究中外政治制度的学者,居然忽视了中国两会代表的光荣职责就是举手,提了这么一个不着边际的建议。在连续11次参加人大并“从未投过反对票”的资深农民代表申纪兰和“从不反对或弃权”的明星政协委员倪萍面前,谁有资格说不?就算说了,有人听么?有人听了,会修正么?――明年还想不想来了?一连串的问号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喉咙里有一口令人恶心的浓痰,有人就咽下去了,而刘瑜把它一口啐了出来,哪怕顶着“随地乱吐”的帽子,但痛快啊!这种率性而为谁不喜欢?
然而,有些话题刘瑜也浅尝辄止,甩给读者或一句玩笑了事。本身,这些话题在今天中国的土地上“水土不服”,无法深入下去。也许,N多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