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绪 言
我国有句老话:“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不能没有吃。人口增加,粮食的供应必须跟着增加。反之,如果粮食不能增产,就不可能安全地维持日益增加的人口。
我国人口,估计战国时代已经增加到3千万,汉代最盛时6千万,明½代当已超过1亿,清末达4亿多;现在将近7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没有一国人口有我们这样多。
生产粮食是农业的首要任务。试想,要供应7亿人口的粮食,这是何等重大的任务!我国农业所以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发挥无穷智慧和投入无数辛勤劳动的结果。粮食生产的内容,在几千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一下这变化,了解我们先人的业绩,对于我们现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是ผ有现实意义的,可以给我们启发和鼓舞。
二、远古至周初的粮食作物
人类可能已经有100万年的历史,但是栽培作物的时期至多只有1万年左右。
当人类还没有栽培作物的时候,依靠渔猎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嫩茎叶、种子、果实等生活。他们贮藏一些食物,以备采集不到的时候吃.干燥的禾草科植物的谷粒最容易保存.有些抛散在住所附近的谷粒发出了幼芽,长出了人们需要的植物,人们逐渐地观察到这些植物怎样生长起来,久而久之,就自己动手播种。这样就创始了农业。
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概已有6、7千年的历史,可能多至1万年。当初栽培的作物,就是禾本科粮食作物。我们已经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谷子、黍、小麦和稻,可见我国在开始农耕时就已经栽培这些粮食作物了。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不论在住宅、窖穴和墓葬里,都发现谷子壳的遗迹,其中在一个窖穴里有已经腐朽的谷子皮壳多至数斗。可见谷子是当时的主要粮食,而且它的产量已经多到可以有一定的储备了。在别处遗址中也有发现。黍和麦的发现较少。稻的发现地址主要在长江流域。这些迹象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作物时,谷子就是首要作物。
的首要作物。此外,黍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而且商代的统治阶级是饮酒有名的,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酿造,也显出黍在商代的重要性。甲骨文中也有麦和稻,但出现的次数不多,显得远不如谷子和黍那样的重要。
周代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合称为社稷,并且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名词。农官也称为后稷,而且周民族自己说他们的始祖弃曾做后稷,甚至直接称他们的始祖为后稷。稷又是重要的祭祀用谷,《诗经·甫田》作齐,☭亦作齍,毛传说:“器实曰齍”。郑玄注《周礼·小宗伯》“辨六齍之名物”说“齍读为粢”。粢即*[齊+禾]字,也就是稷。六粢指六种谷,但因稷是谷类之长,所以统称为粢。这些现象也说明稷必然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我国习惯称粮食作物为五谷。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哪五种呢?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是稻、黍、稷、麦、菽;另一种说法是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比较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很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
这六种作物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如下:
据上表,黍的出现次数比稷多四分之一,把稷类的粱、糜、芑和黍类的秬、秠,分别归并后,稷仍比谷子多,但是此外禾出现七次,其中一部分当作专名用,指谷子。又《魏风·硕鼠》“无食我苗”,苗和黍、麦并举,苗当是指谷子的苗。《小雅·黄鸟》“无啄我粟”,粟和粱、黍并举,粟也应当是指谷子。若把这些也合并计算,谷子的出现次数就不少于黍了。而且《诗经》中说到黍的地区都在黄土高原的陕西和山西,只有一处是例外,可见黍的栽培偏于较北的高寒地区。再结合上述关于谷子的情况,就全国来说,黍的重要性远不如谷子。
上述六种主要作物在周初的比重大概如下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