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控制下敦煌社会与唐朝中央政权的关系研究
公元786年848年,敦煌完全处于吐蕃统治下。62年间,敦煌各地举行礼佛祈ญ愿、两国通好、释放唐朝战俘等活动,在敦煌各地执行的各项制度模仿唐朝,敦煌的各级官员也因此接触到唐朝中央政权,使敦煌和唐朝中央政权间保持着一定的交流与联系。
一、敦煌对吐蕃的影响
唐朝时期的敦煌处于丝绸之路上,是古代中国与欧洲、中亚、西域进行商贸活动的交通要道,是河西地区的佛教圣地。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鼎盛逐渐衰落。日益强盛的吐蕃趁机进攻河西走廊地区,先后攻陷了肃州、甘州、凉州等地。吐蕃赞普亲自率兵围攻敦煌,敦煌百姓和将士顽强抵抗了11年,终于抢尽粮绝,被迫以城降蕃。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吐蕃答应敦煌军民可以继续留在敦煌。敦煌军民保留了很多唐朝的礼俗和文化,唐朝敦煌内地的佛教流传到吐蕃,对吐蕃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吐蕃传统的信仰是苯教,融入了很多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等。唐朝佛教的流传促使吐蕃将天竺佛教、西域小乘佛教和本土苯教结合,形成藏传佛教,确定了佛教在吐蕃的国教地位。
二、敦煌官员与唐朝中央政权的通使关系
在吐蕃统治敦煌的62♛年内,敦煌地区的各级官员和唐朝中央政权保持着一定的交流和联系。
公元820824年,董勃藏在瓜州、敦煌担任军政职务,对唐朝文化典制了解较多。832年,董勃藏率领使团出使唐朝,晋见当时的唐朝皇帝文宗皇帝。
智照是落蕃唐人后裔,在敦煌接受过较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具有极丰富的汉文化修养,精通汉语,又是佛教僧人,在公元847年,智照担任负责唐朝与吐蕃外交联络机密事务的官员。
在吐蕃统治下,敦煌汉人索都督担任最高官员,索都督曾经托付僧人向唐朝文宗皇帝进献绣像,表达归国心切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三、敦煌社会对唐朝礼俗典制的吸收和保留
吐蕃对敦煌统治时期,为了更好地巩固、维护统治,推行各项制度时大量吸收模仿唐制。吐蕃推行的宗教、经济、军事、法律、职官等制度都吸收大量的唐制。比如赋役制度、僧官制度、市券制度、驿传制度,职官制度中文书官、将头、水官、十将、仓曹、营田官和税务官等的设置,都参照唐制编制。吐蕃统治下的敦煌仍将汉语作为通用语言อ。吐蕃官府的大部分牒状公文采用汉文,吐蕃官员批示时也用汉文[1]。
吐蕃统治下的敦煌还保留了较多的唐朝礼仪。吐蕃吸收、学习唐朝中原汉地的干支纪年法,改造形成十二生肖纪年法,用此方法纪年。唐朝中原汉地的历法对吐蕃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还未在相关资料中发现吐蕃统治下的敦煌使用藏文具注历日,因此推测当时敦煌的民间和官方都使用汉文具注历日。吐蕃统治时期的汉文具注历日中明♥确记载了正月十二日癸亥实行始耕之礼。始耕之礼是模仿唐朝的藉田之礼。藉田之礼是帝王在正月亲自耕田,奉祀宗庙,意在劝农。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始耕之礼同样有劝农寓意。,祭祀的对象为后稷和神农。唐朝有释奠之礼,于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祭祀孔子。
自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就派遣子弟去唐朝学习汉文化、儒家文化和典章制度。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仍保留传统的释奠之礼,推崇儒家文化,在州县学校的各个孔庙举行祭祀孔子礼仪。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汉文文书记载当时有国子监和太学。太学源于唐朝,是三学之一,推崇儒学教育。吐蕃国子监是接受儒家教育的教学机构,有可能设在敦煌,窦良骥在当时担任吐蕃国子监博士。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开元寺仍保留唐朝玄宗皇帝的塑像,吐蕃政权利用塑像来安抚敦煌居民。
四、归义军政权与唐朝中央政权的关系
张议潮是归义军政权的创立者,吐蕃统治时期,唐朝在河西地区仍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小在敦煌接受了唐朝中原内地文化的教育,加上吐蕃对唐朝典制礼仪的保留,使张议潮形成回归唐朝、驱逐吐蕃的思想[2]。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发生内乱。848年,张议潮趁吐蕃混乱之际,联合当地民众和豪族势力,♫建立归义军政权,驱逐吐蕃,回归唐朝。
结束语
吐蕃统治下的敦煌社会与唐朝中央政权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与联系。吐蕃对唐朝的典制、礼俗、文明等一直仰慕,在统治敦煌时期,举行礼佛祈愿、释放唐朝战俘等友好活动,制定的政策也大量模仿唐制,促使敦煌人民对唐朝存有极大的向心力,也就有了848年敦煌人张议潮聚众起义的壮举,归义军政权与唐朝中央政权也是密不可分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