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h注》古今字涉字形分析

时间:2024-11-10 12:46:4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学术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古今字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汉字分化,母字与分化字构成古今字;第二个来源是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古今字;第三个来源是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其实,汉字形体演变也可构成古今字。通过材料整理,发现相当多的今字,是在☁古字形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另外,也有许多今字,与古字形体是没有联系的。与古字形体有关系的今字,从造字角度看,有在古字基础上增加偏旁的,有在古字基础上削减偏旁的,有在古字基础上改偏旁的,下面试对一些材料进行论述。

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也。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师古曰:“幸者,吉而免凶,可庆幸也,故福喜之事皆称为幸,而死谓之不幸。”

《广韵・耿韵》:“幸《说文》作。”《说文》:“,吉而免凶也。从郏从夭。夭死之事,故死谓之不。”“邸蔽违背,夭为凶,为死亡❥,当死而未死,就是幸。《论语・雍也》:“罔之生也,幸而免。”皇侃疏:“应死而生曰幸。”正是“幸”的本义。汉蔡邕《独断》卷上:“世俗谓幸为侥幸。”言得其所不当得者。《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幸。”朱熹章句:“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论语・雍也》:“不幸短命死矣。”邢邴疏:“凡事应失而得曰幸,应得而失曰不幸。”《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何休注:“幸,徼幸也。”可见,“幸”本作“幸”,写作“幸”,未知始于何时。《庄子・在宥》:“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在宥》属《庄子》外篇,不一定是庄子所作,《说文》无“幸”字,更不能支持《庄子》用例。比较可靠的是,《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韦昭注:“幸,徼幸也。”《国语・晋语六》:“武不行而胜,幸也。。”韦昭注:“幸,徼幸也。”两处注释,一作“侥幸”,一作“侥幸”,颇值得玩味,何休约晚许慎一百年,是否说明其时“侥幸”的写法刚刚出现?故韦昭才时而作“幸”时而作“幸”?《后☪汉书・吴汉传》:“盖闻上智不处危以侥幸,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愚安于危以自亡。”《后汉书》作者范晔是南朝宋人,比许慎晚了近三百年。《玉篇・人部》:“幸,侥幸。亦作幸。”既然“幸”在许慎之前未见可靠的用例,我们就似乎可以说是晚于许慎出现的。《庄子・在宥》的“侥幸” 唐陆德明《释文》释为“求利不止之貌”,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侥,要也,求也。”与许慎同时代的王符在《潜夫论・述赦》中说:“凡民之所以轻为盗贼,吏之所以易作奸匿者,以赦赎数而有侥望也。”其中的“侥望”即是企求奢望之义。如此,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假设:“侥”是求的意思,“幸”是不应得而得,“侥幸”就是祈求得到不应得的东西,字本作“侥幸”,《玉篇》的“亦作幸”正是其早期形态,后因常与“侥”连用,受“侥”的形体的影响而类推加上人字旁成“幸”,故而后来多写作“侥幸”,现代汉语则再回到“侥幸”。如是,则“幸”是古字,“幸”是今字。

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师古曰:“端,古端字也。因物动志,则造辞义之端绪。”

“端”,《说文解字》:“端,物出生之题也。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物初生之题也。题者,P也。人体P为馍希物之初见,即其P也。古发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端废,乃多用端为专矣。《周礼・磬氏》:‘巳下则摩其端。’端之本义也。《左传》:‘履端于始。’假端为端也。上象生形,以才屯韭字例之,一,地也,山象初生。下象根也。一下则象其根也。”“端”为植物初生的顶端。其小篆字体为,上半部象植物生长的形状,下半部像植物的根。《周礼・考工记・馨氏》:“已上则摩旁,已下则摩其端”陆德明释:“端,本或作‘端’”。端:“端”字从立,端声,本义应该是“站得直”(端正地立着)。《庄子・山木》:“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成玄英疏:“颜生既见孔子击木而歌,于是正身回目而视。”由专指站得直,进而表示一般的“端正”,再引申为“正直”。《墨子・非儒下》:“席不端,弗坐。”《孟子・离娄下》:“尹公之他(人名),端人也,其取友必一矣。”另,“端”字在古代还有“事物的一头”、“发端”等意义,这些意义本应写作“端”,但古书中常假借“端”字来表示。《荀子・王制》:“若环之无端也。”《庄子・知北游》:“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后来这就成为“端”字的常用意义了。 “端”在表示开端、开始的意义上是“端”的古字。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师古曰:“杰言桀然独出也。”

“桀”,鸡栖息的木桩,木桩高在地上;“杰”,人才出众,高出于一般人。《诗・王风・君子于役》:“曷其有澹鸡栖于桀。”这里“桀”就是指小木桩。《诗・卫风・伯兮》:“伯兮A兮,邦之桀兮。”毛传:“桀,特立也。”郑玄笺:“桀,英桀,言贤也。”《吕氏春秋・下贤》:”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不必渝移也。“高诱注:”桀,特也。“杰”的初文是“桀”,指才能出众,也指才能出众的人。《说文・人部》:“杰,傲也,从人、桀声。”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桀,杰古今字……同从二人在木上,取高出人上之意。”“桀、杰盖一字,因桀为夏后之名所专,又作杰为豪杰也。”《说文句读》卷十五补正:“案,’俊’下段氏引书,作’杰’者三,作’桀’者亦三,则杰亦桀之累增字。”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