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小说中末路英雄的孤独

时间:2025-01-13 05:25:2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孤独作为人的一种生命存在状态,是文学永恒的话题。贾平凹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末路英雄的孤独形象。根据人物的身份差异分为传奇英雄、平民英雄、当代活雷锋三种类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贾平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对孤独的诠释。

关键词: 孤独 传奇英雄 平民英雄 当代活雷锋 生命体验

贾平凹在当代文坛有“大陆文坛独行侠”之称,他将自己孤独的生命体验通过文学创作投射到其作品中的人物身上。由于童年时不幸的遭遇、农裔城籍的作家身份及当代文学评论中的“倒贾”现象等生命体验,他对周边的人、事、物异常纤细敏感,行为做事喜欢孤独的观察、思考。对于孤独的深刻体验使贾平凹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也染有一种孤独之感。正如日本评论家盐旗伸一郎在《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中写到:“这里,我们能看到作者心灵的孤独。这几年里,作者一直在冷静地观察着自己孤独的灵魂,创造着‘孤独者’的形象”①。

“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及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利斯、为人类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荷马史诗中的阿卡门侬等人物的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初创时期对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人物的崇拜。汉代的刘劭曾对“英雄”作出如下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②。文革时期,以江青亲自主持的革命样板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创造了“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理论。此时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大多是“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常以革命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具有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能力。新时期以来,尤其是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文艺界全面“解冻”,文学的本体性问题备受关注,文学对于人物的塑造渐渐从神性回归到人性,个性化的人物代替了脸谱化的形象。如王小波、王朔等人的作品中出现了反英雄的人物塑造,以及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生活中精神理想缺席的小人物的塑造。

贾平凹从小体弱多病,童年时在家不被重视,在外受人歧视,儿时爱与尊重ต的缺失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认为自己孱弱。他在《土门》的后记中写到“知道我德性的人说我是:在生活里胆怯,卑微,伏低伏小,在作品里却放肆,自在,爬高涉险,是个矛盾人”③。“英雄情结”作为自卑的一种补偿性心理,在其小说创作中显明地体现出来。他塑造了一批具有英雄特质的人物,但其笔下的英雄不再是可以改写历史的神而是在生活现状或历史规律前无能为力以致穷途末路的英雄。这些末路英雄在决策时需要面对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居高临下的姿态中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而在如此境遇中他们所凸显出的人格意志更让人动容。

一、传奇英雄的孤独

位于城郊的仁厚村成为了各大房地产商争夺的宝地,仁厚村人为了保卫家园、抗拒城市的侵占进行了不懈的抗争,而带领这个村子抗争的灵魂人物成义竟是一个有阴阳手的飞天大盗。这个人物形象设置与莫言小说《红高粱》中身兼土匪与抗日英雄的男主人公余占鳌“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有异Σ曲同工之妙,都是刚烈的硬汉,性格中都有一种果断干练、粗野狂暴而富有生命激情与原始正义感的元素。小说一开始通过梅梅的视角叙述了成义走南闯北的一些事迹,以及村民渴望成义回来主持大局的急迫心情。“他既然连个影儿都不可见的人物,仁厚村人却一定要推选他做新的村长,甚至连云林爷也这么坚持推荐他,这令我不可思议。”④侧面描写的手法使成义这个人物颇具神秘性,而且他还有一身了不起的“轻功”,这使其形象更富传奇色彩。当选为村长后的成义在制定一些保卫仁厚村的决策时虽雷厉风行,但村民却对其言听计从。英雄崇拜是“对一个最高贵的神似的人发自内心的炽热而无限的敬慕和服从”⑤。他带领大家修牌楼、订村规、办药房,使仁厚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风、村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仁厚村人群越来越复杂,妓女、小偷、贩卖假酒的犯罪分子都把仁厚村作为临时的避难所。

成义身上显示了西方的个人主义英雄观,他把整个仁厚村人的命运都集聚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在实施建设仁厚村的一些举措时常常独断专行,致使旁人包括梅梅在内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其行为有时得不到认同,“这纯粹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⑥。他不忍辜负乡亲父老的殷切希望,为了挽救濒临消失的仁厚村铤而走险,再次行盗却无奈落网。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阻挡,仁厚村的抵抗没有胜利的历史可能性,无畏的抗争只能是失败,而成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其死亡只是虚妄的献祭。成义死了,卸去了历史强加给他的重负,再也不用费尽心思、战战兢兢的活着,死得悲壮,更是对生前孤独的一种解脱。小说对成义的心理描写虽不是很多,但从小说对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及没有娶妻、无奈之下重操旧业、死后仁厚村被乖乖拆除等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一个有冒险精神、敢于反抗的英雄人物的旷世孤独。

二、平民英雄的孤独

贾平凹在《秦腔》写作中突破了作家在乡土叙事中常ช用的启蒙视角,突破了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观念,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清风街鸡零狗碎的日子。它是贾平凹为了“忘却的回忆”,为故乡树立的一块碑子。夏天义是50―70年代清风街的老主任,“从建国初带领五万人兴修水利的豪气万丈,到带着哑巴、引生和来运在七里沟愚公般孤军奋战的凄惶悲壮,五十载光阴,夏天义的大半生郁结着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基调”⑦。贾平凹没有将其塑造成概念化、程式化的英雄形象,其身上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英雄气概,但在繁琐的生活细节中他对自己人生信条的恪守,对土地的坚守与挚爱,对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的绝对信仰使其身上具有了英雄化的色彩。就在七里沟换鱼塘泡汤之后,丁霸槽的酒楼适逢开业,夏天义戴着招牌的石头镜远远地经过,乡邻见到他不但没有打招呼而是远远地走开。他明显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往日的夏天义到哪儿,哪儿都有人殷勤,怎地现在没人招呼?”⑧这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细节,由此夏天义产生了一种由受人尊崇到无人理睬的坠落感与孤独感,℉这是因价值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一种不可消弭的隔阂。 夏天义淤七里沟与君亭建农贸市场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分歧,源于传统农村经济模式与市场化经济模式的对立。市场化大潮对农村的冲击已势不可挡,但夏天义却试图延续社会主义传统农业文明,这注定他会被村人误解乃至孤立,甚至与儿子反目,“清风街的人大多已知道夏天义去住七里沟又被儿子们叫了回来,议论着夏天义在清风街活得不展拓,在家里也不滋润,有些可怜他,也有些幸灾乐祸”⑨。“夏天义眼睛潮湿了,把狗抱起来,说了一声:‘你到底懂得我!’”⑩由颇具威信的老村长到如今只有动物能够懂他的良苦用心,无人理解的处境使他倍感孤独。出于对土地的挚爱与眷恋他带着疯癫的引生、憨傻的哑巴开始了漫长的淤地过程,愚公移山的壮举使夏天义的形象更加伟岸。他试图以一己之力抗拒经济化浪潮对农村的冲击,但在这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下,他只能失败,七里沟成了夏天义生命中的滑铁卢,他最后死在了奋斗一生的土地上。邵燕君认为,“他失败了,但其失败得很悲壮,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死亡使夏天义摆脱了因淤七里沟而备受人孤立的现实,也摆脱了因身份地位的坠落而产生的孤独感。小说最后写到村人为夏天义树石牌、县上调研的人首先来找夏天义,这两个情节的设置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弊端的反思,对社会主义传统价值的一丝怀恋,同时也为这个末路英雄之死增添了一丝慰藉。

三、当代“活雷锋”的孤独

汪宽是《夜郎》这部小说中一名济世行侠的警察,“警察”使他具备了可以施展英雄抱负的身份定位。他性格耿直乐善好施,可谓当代的活雷锋,然而现实中的他却处处碰壁。在一次助人为乐的行动中弄巧成拙,为女贩子开了证明,以致被撤销了警察的职务,被分配到汽车配件经销部做推销员,早出晚归却唯独他完不成任务,而此时妻子也离他而去。他刚正无私的性格在物欲横流里似乎是一种异类,他也因此无法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加之英雄无用ฌ武之地的尴尬处境使他倍感孤独。牛皮癣已很严重的汪宽决定加以治疗,他幻想以自己徒步走黄河的事迹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这种堂吉诃德的壮举使这个末路英雄的形象更显悲壮、孤独。《白夜》中的汪宽在不知情中帮女贩子开了证明,被撤销了警察的职务,倍感失落的他想换一个环境,于是回了趟老家看看,希望从家乡找寻些许精神的慰藉。然而家乡再也不是可以提供温暖的港湾,而且使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质疑。“一时又陷于茫然,竟糊涂了自己到底是西京的人呢还是子午镇地窑里的人,还是自己是个什么。”???回老家并不能真正排遣他内心的孤独,反而使他失去了一个可以在心理上寄托的故乡。在经历了现实的种种挫折后,宽哥终于决定去治疗已经很严重的牛皮癣了,并决心以一个病人徒步走黄河的行动引起社会募捐,从而用钱在各地修雷锋庙。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壮举在人心不古的背景下显得如此滑稽。他的出走,实则是在看透了物欲横流后,精神无处可以寄托的变相逃离,以此来摆脱个人因与外界环境冲突而带来的孤独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决绝踏上刺秦之路的荆轲、“力拔山兮气盖世”以乌江自刎结束了其辉煌一生的西楚霸王项羽,他们虽未能扭转乾坤,但悲壮的死亡却使其人格魅力无限闪耀。正如贾平凹在《古堡》中写到:“夸父的目标是要到大海去,但他却渴死在去大海的路上,夸父是失败者,但却是一个悲壮的英雄”???。在强大的社会历史规律面前,英雄们宏大的抱负与现实中自己走投无路的处境形成截然的悖反,梦想与现实的分裂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坠落感,但仍怀有对光明的一丝希望,这丝希望支撑着他们走下去。在与现实抗衡的过程中,英雄的角色定位使其区别于浑浑噩噩度日的普通民众,鲜有对白的他们注定了孤独。

注释:

②刘劭.人物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94.

③贾平凹.土门・后记.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335-336.

④贾平凹.土门.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48.

⑦朱墨.一个人的史诗与大地的挽歌――以夏天义为线索的《秦腔》解读,2009(11).

参考文献:

[2]刘劭.人物志[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3]贾平凹.土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4]贾平凹.秦腔[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

[5]贾平凹.白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