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桩生意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要像森林、岩石、露水和野草一样忍受黑暗的孤独。21世纪的我们,可以去快乐地迎接黎明,却没法去淡定地迎接黎明到来前的孤独――“忙什么”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元素,“你寂寞了”在对话中成了一种讽刺,“寂寞空虚冷”直指✞人们的御“寒”能力。
《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曾文雅地吟道:“长夜漫漫,无心睡眠,白姑娘可有雅兴บ一道赏月?”一个人寂寞不要紧,顶多是打扰了一位姑娘,要么被骂成神经病,要么情投意合,花好月圆。可是在夜色正浓,午夜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闪亮的QQ头像,涌来的微信漂流瓶,同城上不断刷新的“围脖”都在不断提醒你,今夜寂寞空虚冷的不止你一个。空巢孤独,奋斗也孤独,成千上万个城市的男女老少用“寂寞”为原料,挤出了“孤独”这么一个大蛋糕。
“流动中国”是当代社会特征,而构成这个流动国度的主力正是青年。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曾是那样的安土重迁,可如今已无法反映青年当下的生存样态。全球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更是身处变革中的所有人。
流动带来了碎片化时间。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正是碎片化时间的典型。如果要评最无聊最寂寞的时间段,莫过于这段时间。挤公交挤地铁是道开胃菜,堵车是主食,红绿灯是茶歇,找到一个座位无异于残羹冷炙。很多人甚至调侃地铁早高峰是“小麦进去,面粉出来”。
搜索引擎把每一个人的搜索信息集中起来,变相地贩卖给广告主,实现精准营 シ销。笔者的Gmail邮箱中经常会弹出来一些留学、出国ฉ旅游的信息,很奇怪的是竟然会精准到某一个具体的城市。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往来邮件,웃邮件的关键词、居住城市和往来所用的语言都已经被记录。广告主由此实现了精准定位,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孤独造就了如今红火的网络广告市场。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社会的脉搏。数据当然不孤独,它由我们产生。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微博微信,越来越多的低头族随身携带手机或平板,不管什么场合,有空便拿出低头看看。人群成了大海,我们只是构成大海的一滴水,流动的人们似乎更愿意目不转睛地看着某个角落或是屏幕,然后对着手机自言自语。
心理学家李艳明的一句话一针见血,“很多年轻人热衷于网购,内心往往有孤独感和对爱的渴望,购物更是减压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