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时间:2024-12-26 02:22:4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三年一届的活动自199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变革、发展和走向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出了一批好课,推出了一批好老师。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媒体以及艺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毫无疑问,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化生活的剧变,无不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学校音乐教育,影响着校园内年轻的音乐教师,影响着自主意识和能力逐步觉醒的青少年学生。本次中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也充分反映了当⌛下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担纲的学校音乐教育在现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关于“雅”和“俗”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应该发挥重要的塑造作用。

事实上,“艺术”和“娱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春晚”,全民娱乐,其乐融融,也可以做到难忘今宵。春晚的小品也许可以带给你片刻的欢笑,让你瞬间忘掉烦恼,但却不能抚慰你的心灵,更不会带来持久的、精神的、更高层次的欢愉。而艺术就不一样―在你悲伤时、忧愁时、喜悦时、平静时,都可以去听一听莫扎特的钢琴曲,那里充满了纯粹、干净、高尚、理性、精神的欢乐,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回想我的中学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候,根本没有娱乐―邓丽君被称为“靡靡之音”。所以,我十分羡慕今天的孩子们,他们的视ถ觉、听觉等感官活动是那样丰富!这说明,我们的时代和社会进步了。但是,另一方面,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耳朵和眼睛可以接触到的东西十分有限,所以反而会格外去珍惜。我十分清楚地记得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所能听到的难得的美妙音乐,比如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曲。在我的脑海里,《天鹅湖》旋律的美,永远是和我的青春相连的最美好的记忆!

但遗憾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娱乐至死的时代,高雅艺术、经典作品其实更容易被淹没在商业、通俗、娱乐的海洋里,甚至完全迷失掉了―课堂之外有太多、太杂甚至庸俗的商业化音乐是那样强劲地包围着青少年学生,也存在于年轻的音乐教师周围。所以,审美教育的任务、音乐教师教育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我们的音乐师资培训和音乐课,尤其是中学的音乐课,如何在“娱乐”的重围中坚守艺术、审美和高雅的趣味,变得十分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我们的音乐课,应该给学生一些有意义的东西―那些只有在音乐课上,在学校的课堂里才能获得的有内涵、有质量并有分量的东西,而不是在网络里、在晚会上、在娱乐中唾手可得的东西。也就是说,面对网络、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学校音乐教育必须自觉、主动、清醒而有效地培养他们分辨和选择的能力,使青春期的中学生真正有能力去分辨和选择优秀而不是平庸,深刻而不是轻浮,高尚而不是低级趣味的音乐作品。当然,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能够清楚地分辨音乐的高雅和低俗,能够区分艺术和娱乐。

如果说,二十年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是音乐课普遍不受重视,音乐教师缺少专业培训,音乐教学条件简陋、资源有限―虽然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有些甚至随着地区间严重的教育不均衡变得更加突出。但是,从更普遍的意义上,站在一个更宽广的角度来看,二十年后的今天,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雅”和“俗”的较量问题,怎样用高质量的、美而充满力量的音乐课堂引领青少年走出良莠不齐的网络、媒体、娱乐影响之中,学会欣赏音乐的美,学会鉴别音乐的美,学会表现和创造音乐的美,切实提高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境界。

二、关于音乐技能和音乐修养

纵观这次观摩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的音乐教师在演唱、演奏等音乐技能方面都有十八般武艺,表现非常突出。但是,全面的音乐修养、音乐性,或者说“音乐的耳朵”还需要磨炼,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不容乐观。比如,很多教师放音乐的时候随意停止,根本不考虑音乐的段落、乐句、结构、终止,想停就停,说停就停,戛然而止,令人很不舒服。再如,有些作品的音响效果不是很好,甚至很不好。事实上,如今音乐的传播方式如此便捷,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并选择更好的音响和不同的版本。

很可惜!这就反映出我们年轻的音乐教师对音乐的美、对声音的美不够敏感。显然,教师们的音乐视野还不够开阔,简单说,听得不够、听得太少,缺少音乐的鉴别能力。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啊!尤其是在异地借班上课,面对深圳这么优秀出色的学生,我坐在台下,常常会替台上教师捏一把汗,担心可能会出现捉襟见肘、无言以对的情况。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因此,建议音乐教师一定要拿出时间,用耳朵、用心多听,听音乐的美、听声音的美。音乐教师首先要养成听音乐的习惯,逐渐把音乐变成自己的爱好,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多听,听各种版本、各种演奏、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各种音响的作品,每天听、坚持听,而不只是在备课、上课、要用的时候才想起来去听音乐。比如,肖邦的作品,我个人比较喜欢鲁宾斯坦、傅聪、李云迪的版本。在今天的网络和技术条件下,这些版本都不难找到。鲁宾斯坦出过全套的肖邦作品录音,他的演奏是那样炉火纯青,理性又克制,堪称完美。如果你把鲁宾斯坦和李云迪放在一起听,同样是肖邦,同样的诗意―但是,很容易就能够区分:鲁宾斯坦太老!他的夜曲是老年人的、保守的、有节制的爱情,就像冬日里的炉火,带给你温暖,而不是年轻人火一样熊熊燃烧的激情。李云迪演绎的则是年轻的肖邦,他的爱情是那样单纯、那样明朗、那样执着,充满活力,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李云迪的优点是年轻,但缺点也恰恰是他的年轻,缺少岁月的沉淀,不够厚重。傅聪演奏的肖邦当然是最华丽的,那样的高贵内敛,那样饱满又含蓄的热情,洋溢着特有的、迷人的东方情调。 所以,听、多听、反复听、有比较地听、用心地听、安静地听,这是提高音乐修养、形成音乐的耳朵最有效的方法。我真心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浮躁的年代,作为一个音乐教师,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是多么幸运啊!因为,我们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接触、品味、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这就意味着我们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欣赏ฬ艺术、欣赏美,可以从艺术活动中获得更高级的精神享受,丰富自己的情感,滋润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的艺术、好的音乐!如果,我们没有机会去接触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如果,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温饱、感知饥渴、感知冷暖,而我们的心灵却不能感知音乐的美,不能感知艺术的美;如果,我们只能靠视觉和听觉去娱乐消遣,而不能进一步调动理智和情感去欣赏音乐、欣赏艺术、欣赏美,那样的人生是多么遗憾啊!

因此,在强调教师专业化的今天,在培养教师音乐技能、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内在的音乐修养,提高教师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提高教师全面的学识和涵养,激发教师对音乐作为艺术的热爱,唤醒教师对音乐艺术美的追求,而不仅仅是一项职业、一个饭碗和一门技艺,进而从内心深处自觉地萌发、守护作为一个音乐教师的职业尊严,真正做到爱音乐、爱艺术、爱学生、爱教育、爱自己,使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至善至美。

三、关于趣味性和教育性

由于年轻教师的音乐听觉修养不尽如人意,乐理知识、作曲技术、音乐美学、音乐史等相关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因此难免对音乐作品形象、意境的把握不够准确,常常有失偏颇,对音乐作品内容和思想性的认识浮于表面、比较浅显,不够深入全面,还不能融会贯通地从艺术表现手法到人文内涵、思想意义对音乐作品进行恰当、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更没有能力全面把握、概括、提升音乐作品中深刻、理性和精神的力量,这就造成了现♪在中学音乐课的小学化倾向,初中甚至高中的课都显得十分幼稚、肤浅、粗糙、缺乏深度,教育性不够,教师过度地、不合理地甚至错误地追求表面的、浅显的以及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不相符合的趣味性。

这一点,一方面反映在教师对音响材料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哗众取宠,求新、求异甚至求怪;另一方面,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手段上,不恰当地、过多地运用图片等视觉手段和游戏手段。要知道,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视觉图像的手段确实可以帮助年幼的孩子有效地感知、把握及理解音乐的形象和意义♒。但是,对于身心日渐成熟的中学生就不一样了,我们需要通过音乐、数学等各种不同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而过多不恰当的图片和视觉形象恰恰有可能限制学生的听觉想象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无助于学生养成严谨、专注、充满创造的思考能力。

另外,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少教师的用语不够文雅,过于随意。事实上,语言是最直接且最重要的教育要素,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该有教师的样子,正所谓“师道尊严”。无论是表扬、批评还是开玩笑,必须把握分寸,必须掌握一个“度”,一定不能为了片面追求趣味性而忽略甚至牺牲教育性。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啊!教师的言行举止主导着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年轻的学生,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十分珍惜每一节四十五分钟。

总之,在新技术、新媒体日新月异的时代,带来了音乐艺术的传播方式和普及方式的巨大变化。一方面,人们接触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方式和途径变得更加便捷多元,触手可及;而另一方面,艺术和娱乐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艺术的深刻性、思想性、教育性以及艺术的审美力量在充满商业气息的全民娱乐中被消解,甚至被淹没。这就意味着,学校音乐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这样的时刻,更加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协同努力,担当责任,趋利避害,更用心地教授音乐,更好地传播音乐、传播艺术和传播美!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