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品牌 助推流动党员队伍建设

时间:2024-09-20 16:27:3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为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活动不断档、争优不落后”,昆山高新区为流动党员教育设计活动载体,搭建互动平台,在教育管理方法、途径、机制进行等方面有效探索,创新服务品牌,助推流动党员队伍建设。

[关键词]流动党员教育;创新服务品牌;队伍建设

针对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呈现出“教育培训难集中,参训率难确保,教学效果难提高”的“三难”现象和“三难”导致党员意识弱化或丧失,造成流动党员精神上的“贫血症”,思想上的“水土流失”的严峻现实,为流动党员教育设计活动载体,搭建互动平台,高新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创新服务品牌,助推流动党员队伍建设。

一、“三网一台”有机融合,助推流动党员深化学习全覆盖

☑高新区采取“三网一台”的有机融合,即高新区党校网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站、远程教育中心网站和手机短信平台,努力实现全区流动党员深化学习教育的全覆盖。

“三网一台”的融合,拓宽了党员教育的平台,注入了流动党员教育的“源头活水”,强化了党员教育的网络教学,拓宽了流动党员教育的教育领域。例高新区网站每月及时更新,短信平台每月发送不少于两次的理论学习内容。高新区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等优势对党员真心诚意地“帮”,身体力行地“带”,因地制宜地“扶”,不断激活流动党员教育。教育实践活动中,高新区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部分党课内容提炼成“红色短信”,向流动党员发送信息,进行“空投式”教育,为流动党员“充电”。高新区创新了“三网一台”党员教育载体,构筑了互动的交流平台,架起了党组织与流动党员沟通联系的桥梁,实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现代化、信息化,高新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网一台”成为高新区流动党员交流思想的窗口,沟通信息的渠道,理论学习的园地,实现了高新区流动党员深化学习教育的全覆盖。

二、“支部+协会”共建共管,打造流动党员红色港湾

针对部分党员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组织生活无法开展,党员去向难掌握、教育管理困难等问题,高新区形成了“支部+协会”共建共管模式,打造流动党员的红色港湾。

党支部+劳务协会共建双赢。流动党支部与协会通过联合办公,定期联合组织党员和务工人员开会或是集体开战活动,实现“以党员带群众,以老乡管老乡,共建和谐社会”的工作目标。一是“一年一评”教育管理模式的形成。《流动党员活动证》一人一卡,这样便于协会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日常工作情况,开展评议等,并按时予以登记,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二是“党员互助基金”的设立。扶贫帮困机制的建立,对因灾、因病等致困的流动党员实行定点帮扶。多年来共发放困难帮扶资金10多万元,帮助近十个困难流动党员家庭走出了困境。三是技能教育培训制度的确立。流动党支部还与协会组织开展市场经济理论、产业行业知识、法律法规等培训,帮助新来昆的务工人员提高工作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多年来已累计培训近四百人次。流动党支部和劳务协会共同努力,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主动和用工单位联系,帮助难以找到工作的在昆农民工找到工作。

流入地+流出地共筑港湾。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的双重关爱。以“红岩流动党支部“为例,流入地党组织无偿提供流动支部和劳务协会的办公场所,电话、放映机等办公设备,党报、杂志、书籍等。经常性地组织流动支部一起参与总支的党员活动,如轮训、冬训等党课学习,共同组织广场文艺汇演等。丰富了流动党员和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对昆山的归属感。作为流出支部“娘家”,经常关心流动支部的工作,指导他们开展党员活动,向他们传递家乡的党建信息等,为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们传递呼声办理相关证件。“暖心机制”建立,夯实了和谐基础,激发了流动党员共筑红色港湾的动力。

流动党员+务工人员共促和谐。从务工人员中挖掘发展党员,是流动党支部开辟的一条壮大支部规模、改善党员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务工人员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流动党支部每年从在昆经商务工人员培养“能说话会办事又有影响力”的先进分子,邀请他们加入劳务☢协会,由党支部为他在劳务协会中安排具体负责的活动或事项,以此逐步考察并择优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发挥党员在劳务协会中的先进模范作用,带领同在昆务工人员共同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流动党支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以党员带群众,以老乡管老乡,共建和谐社会”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实现了流动党组织流出地、流入地共建双赢的效果。

三、“党建e家亲”特色服务,提升流动党员幸福指数

针对流动党员党费收缴难、管理实施难、开展活动难、作用发挥难等“四难”问题,以社区流动党员寻找“家乐福”活动为载体,创新、落实各项支部活动,探索出一条为社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的新路子。 ถ

建“家”,营造流动党员有“家”之感。“听民声、记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的深入开展,对辖区内的外来流动党员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并进行了登记造册,做到对流动党员的底子清、情况明。建立了“流动党员e家”网上支部,满足流动党员“家”的企盼,全面落实“组织找党员”的同时,引导“党员找组织”。实行了“一人一档”,通过发放基本信息卡,完善流动党员登记、思想汇报、联系服务、学习教育等制度,确保“来有登记、走有注销、查有明细、问有详情”,从而实现了全区流动党员100%动态管理。

当“家”,营造流动党员有“乐”之感。鼓励流动党员积极参与管理社区和服务居民的各项活动,真正实现流动党员为建设和谐新家园“当家作主”。根据流动党员的特长,发动他们参与“常青树ฏ乐队”、“五老宣讲团”、“校外辅导员”、“五老宣讲团”、“红袖标巡逻队”、“老年文明劝导团”等各类志愿者队伍。

恋“家”,营造流动党员有“情”之感。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党员,我们利用网络、短信、流动课堂等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及时组织生活会等活动。以流动党员需求为导向,强化对流动党员的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推行家庭亲情式服务管理,做到“以情暖心,以情动人”。每逢节假日,各级班子成员都要亲自慰问流动党员,如“携手共前进 决胜现代化”、“中秋献温暖 爱心永相传”等慰问活动,送上慰问品和党的祝福。同时流动党员如有困难,党组织也会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基层党组织以为流动党员建家,让流动党员当家,让流动党员恋家为工作思路,创新了流动党员服务品牌,党组织对他们的关爱,更让流动党员对党组织有了归属感和自豪感,真正为流动党员带来“家乐福”,确保了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活动不断档、争优不落后”。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