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4-12-27 13:47:3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单元可分为预算管理风险、绩效风险、操作风险、资金管理风险、政府采购风险和资金缴纳风险6 个风险领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则可划分为预算管理风险、财务收支风险、资产运营风险、偿债风险、政府采购风险、发展风险和操作风险7 个风险领域。其中预算管理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或财务收支风险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更需引起重视,因此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身行事模式,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财务制度,规范相应的管理程序,建立符合工作需求的信息平台,才能控制和规避财务管理风险。

1 行政事业单位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滞后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设计不严格,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如下:会计基础性工作未认真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权力与义务不统一,有时出现权力滥用的情形。个别管理人员可能利用职务之便,钻法律的孔子,获取不正当利益,或私自挪用拨款、政府专项资金、公款等,给机构造成损失; 资产管理缺乏制度规范,产生账面价值和实际资产不相符问题,给单位带来资产流失。

1.2 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备

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对本单位的业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环节事先设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导致该单位ღ无法及时预见、识别财务风险,更无法及时予以控制和防范。此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尚未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风险决策机制,由此导致参与制定财务决策和财务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范畴不明确,财务决策效率低下,风险控制难如人意。

1.3 必要的财务监督不到位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管理机制主要以内部监督为主,即依靠相关ツ规章制度等硬性规定的强制作用,极少依靠外部力量,如法律、道德、市场、文化等的约束力,而我国目前法ซ律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造成法律约束力很难发挥应有作用。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更多关注的是财务的核算,因此缺乏自查力和有效的自我监督。

1.4 岗位设置不合理

由于受单位核定编制的限制,财务管理人员数量有限,且岗位设置不合理,很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跨岗兼职的问题。相关业务人员、会计人员、监督人员没有做到岗位分离,容易出现单位内部人员工作混杂、职责不清的现象,由此使得财务风险发生几率增加。

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缺陷的原因分析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各项财务工作要想顺利有效地进行,离不开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就目前情况看来,一些单位的领导以及财务人员对防范财务风险的意义还未明确,风险控制意识较为薄弱,从而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管理的关系,更缺少对财务风险的正确把控。如有的人认为,只要会计核算中心清楚财务问题就行了,真的出现问题和自己毫不相干,由此剥离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性问题;有的人则单纯地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只是财务部门需要掌握的,因而造成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实行的一支笔审批制度也常常流于形式。

2.2 会计核算中心与机构内部缺少必需的沟通

沟通不畅影响了对财务风险及时有效的掌控和管理。行政机构作为会计核算单位的主体,财务管理功能保持不变,不能认为只要实行集中核算,财务管理机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各单位应与会计核算中心保持沟通交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联系和监督,共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会计核算部门不统一,双方联系沟通不到位,极易造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即会计核算中心只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只管物不管账,产生账物不符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风险整体控制的有效实施。

2.3 个别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当前我国财务管理工作尚欠完善、重要性还未能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远不及企业单位来得严格;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则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许多事项的规范及其具体落实离不开具有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这对矛盾无疑会影响财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3 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构建

3.1 明确会计岗位职责,实现相互牵制

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完善岗位职责,实行以职定岗、以岗定责,增强各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更好地履行自身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需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紧迫感。此外还应强化学习机制,鼓励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据此,会计岗位设置应当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各会计岗位要保证职责明确;2)各会计岗位要保证分工明确;3)会计岗位应当与本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4)各会计岗位要保证不定期考核;5)各岗位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

3.2 增强风险意识,明确风险控制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相关领导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合理有效地安排财务工作,并周期性地开展风险防范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明确风险控制目标,确保总体目标与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相协调,确保内外部、尤其是各部门之间实现真实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确保单位有关规章制度及为实现业务目标所施行的主要措施落到实处;保证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工作所涉及的资金核算、资金支付、资产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与会计基础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相一致,财务管理工作所形成的财会信息能够符合会计准则所要求的及时性、真实性、明晰性、可比性,从而为上级部门及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3 加强财务监督工作

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应该是交叉使用、有机结合的监督模式,因此只有建立内部财务监督和外部财务监管合作机制,监督才能发挥实效。所谓内部监督,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监督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二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包括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固定资产等;三是严格控制成本和费用;四是监督业务活动运行情况,其目的在于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确保资金发挥最佳效用。当然,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重视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将市场监督、管理层监督、上层监督、有关部门监督等各种监督统一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国内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现代科学技术,逐步构建财务风险检测、评估、预报系统。把掌握的横向数据与纵向数据进行比较,对实际财务工作汇总潜在的风险作出反应,将可能产生的财务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

3.4 健全财务危机管卐理机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遭遇财务危机时,当务之急是先仔细研究危机发生的原因,判断是由内部工作原因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然后根据原因找出措施,以防止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在建立健全单位财务危机管理机制时,首先需要激发相关人员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保证其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其次,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与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要素系统需要根据内、外部相关情形的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财务风险管理过程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优化,简而言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必须经得起考验,尤其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剧烈波动的时候。

3.5 强化预算管理力度

3.5.1 保证预算编制的严密性

部分预算管理问题,在预算编制时或已埋下隐患。有些单位认为这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因此只让财务人员参与其中,很少考虑其他部门特别是业务部门的共同参与,由此造成所编制的预算与各部门实际情形不符,甚至相去甚远。因此要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是要尽早启动,使得同预算编制相关的各个部门有充裕时间进行酝酿;二是应经过几上几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保证预算编制能最大限度地切合单位内各部门的实际运行情况。

3.5.2 加强预算支出的执行力度

预算支出,简单来说就是相关业务部门完成工作时发生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耗费。各业务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做到勤俭节约,照章办事,尤其是在处理三公经费问题上,必须防微杜渐。对于违反财务规定的事例,核算部门要遵循法律法规,及时向负责人报告;对于情节严重者,纪检监察部门则应追根究底,严惩不贷。当然,对各业务部门的资金使用绩效,也应该进行有效监督和考核评价。

3.5.3 加强预算执行中后期的跟踪检查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若有超收、短收或超支问题,会计部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对于短收,要查明根源所在,制定增收计划;对于超支,需在掌握原因的基础上,增收节支,尽量做到收支平衡;对于超收,则应先核查原因,再根据财政部门审核制定增值方案。单位的监察审计部门也应适时检查各项工作进度同指标是否一致,检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检查是否有多收或少收的情形,以防患于未然。

3.6 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财务管理信息化,不但有利于加强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也是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其中重要的实现途径是大力推广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选用信息化软件加强资金管理。目前市场上关于资金管控的信息化软件数量众多,合理选用一款适合本单位的信息化软件,可以减少财务风险的人为因素,有助于达到有效管理和分配资金的目的。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所需的工作信息,既加快了信息的获取速度,同时也能避免会计报表和数据信息出现误差,从而促进财务决策的科学性。集中式管理型财务信息系统,强化了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可以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漏洞,从而保证财务制度的约束力。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