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汽车工业和维修行业现状调查解读
目前,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2450万辆,创历史新高,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提升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水平,其中对汽车产业的要求是推进汽车产业自主化,做强广州、深圳汽车整车基地,推进佛山汽车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延伸汽车产业链,建设以自主品牌和自有技术为主的、国内最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汽车产业基地,汽车产能超过330 万辆,整车厂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80%。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汽车工业、汽车维修行业现状的调研分析,将为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决策、论证提供依据,也为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广东省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广东省汽车工业主要包括广州三大基地以及佛山基地、深圳基地和惠州基地。
广州三大基地是广州东部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基地、北部的花都从化基地及南部的番禺南沙基地。佛山基地是位于佛山南海区的一汽大众汽车生产基地。深圳基地包括深圳龙华新区的长安标致雪铁龙生产基地和坪山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1. 1 广州东部汽车产业基地
广州东部汽车产业基地由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黄埔汽车产业园和增城汽车产业基地组成。
1. 1. 1 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
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由永和经济区、东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城东部地区等组成。该基地前期累计投入近80 亿元,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20 多家,主要有加特可、本田技研、欧姆龙、光宝电子等世界著名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公司投资的企业。位于科学城的广州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规模、技术实力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为企业的汽车零部件检测提供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
1. 1. 2 黄埔汽车产业园
黄埔汽车产业园位于广州东部,以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为龙头企业。广汽本田一厂年生产能力达24 万辆轿车,东风本田发动机年生产能力已达36 万台并将扩产至48 万台。
1. 1. 3 增城汽车产业基地
增城汽车产业基地紧邻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80 多家,区内的广汽本田二厂已完成首期年生产能力12 万辆轿车的建设,二期将建成24 万辆轿车的年生产能力。在整车企业的辐射带动下,福耀玻璃、日本电装、日立汽车部件、提爱思汽车座椅、戴卡旭轮毂等著名企业也已落户该基地。
1. 2 广州北部汽车产业基地
广州北部汽车产业基地由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和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组成。
1. 2. 1 花都汽车产业基地
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以东风日产为龙头企业,以传统燃油和新能源乘用车制造为重点,汽车工业总产值由2003 年的114. 82 亿元增至2014 年的1275. 47 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4. 46%,汽车产量也由2003 年6. 61 万辆增至2014 年的93. 67万辆,年均增速达到27. 25%。目前,花都汽车产业基地拥有康奈可等180 多家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4 家。
1. 2. 2 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位于从化经济开发区明珠工业园,以广汽日野和广汽比亚迪为核心,主要生产燃油商用车和新能源客车,是广州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同时,丰力轮胎、万墩动力、坤江汽配等10 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落户从化并投入生产。
1. 3 广州南部汽车产业基地
广州南部汽车产业基地由番禺汽车产业基地和南沙汽车产业基地组成。
1. 3. 1 番禺汽车产业基地
番禺汽车产业基地由位于番禺区化龙镇的现代产业园汽车产业基地和位于番禺南部万洲汽车零配件产业园组成。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生产基地坐落在现代产业园,广汽集团番禺汽车研发基地以广汽研究院为核心,承担自主技术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研发任务,为自主品牌生产基地提供整车、发动机和变速器系列产品。万洲汽车零配件产业园拥有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番禺巨大汽车音响设备有限公司等近5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
1. 3. 2 南沙 ☺汽车产业基地
南沙汽车产业基地以广汽丰田项目为龙头,包括了广汽丰田整车及发动机、日本电装、丰铁汽车部件等项目及其配套的零部件、物流、服务企业,目前已有20 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该基地建有全国首个汽车专用码头广州港南沙汽车码头,可同时停放3600 辆车,形成十分通畅的汽车及零部件产品海上物流通道,成为亚洲最大的海上汽车物流枢纽。
1. 4 佛山南海区汽车产业基地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2011 年12 月1 日在广东佛山成立。该项目已于2013 年8 月建成投产,首期产能将达到30 万辆,将与一汽大众的长春基地和成都基地共同实现年产销165 万辆的宏伟目标。建成后的佛山工厂将生产德国大众集团最先进的MQB 平台产品,包括大众和奥迪两大品牌最先进的A 级系列产品。
1. 5 深圳汽车产业基地
深圳目前形成东西两个汽车产业基地,西线是深圳龙华新区的长安标致雪铁龙生产基地,根据规划,长安标致雪铁龙生产基地一期为年产能20 万辆整车及相匹配的发动机生产能力,产业链销售规模预计可达400 亿。东线是深圳坪山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产业、LED 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及节能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已初步明确了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平台、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研发及测试基地、国际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交易中心四大功能定位,将打造成集生产、制造、研发于一体的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城。
1. 6 惠州汽车产业基地
2014 年惠州已具有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50 家,形成了以车载电子和汽车线束为主的汽车电子产品产业基地。规划到2020 年,建成以比亚迪新能源整车项目为主的惠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预计到2020 年惠州市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 亿元,其中整车项目产值超过150 亿元。
1. 7 广州汽车工业近五年统计数据分析
近五年广州市的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各项指标均稳步增长 。一个以广州为中心,广汽集团、一汽大众、北汽新能源等汽车公司环珠江三角洲汽车集群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汽车产业已成为广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 广东省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
2. 1 广州市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
广州市汽车工业的稳步发展也带来了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据广州市统计年鉴显示,广州市的汽车保有量1999 年末为34. 8 万辆,到2014 年末为222. 8 万辆,15 年增长了5. 7倍,年均增长超过13. 2%,虽然受广州市车牌限号等政策的影响,但预计未来几年广州市汽车保有量仍将维持较高的增长率。
广州市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也带来了汽车维修行业的快速发展。据广州市交通委员会统计,广州市汽车维修企业2000年末共有1877 家,到2013 年末为4478 家,14 年间增长了2倍多; 从业人员约6 万人,年维修车数超过400 万辆; 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一类、二类、三类企业协调发展的汽车维修体系已基本形成; 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汽车维修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专用的维修、诊断设备已在一、二类企业中普遍使用,维修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企业数量方面: 截至到2013 年末,广州市共有汽车维修企业4478 家,从业人员约6 万人,年维修车数超过400 万辆, ⌛2000 年至2013 年年平均增长13. 16%。
企业结构方面: 截至2013 年末,广州市一类、二类、三类汽车维修企业数量比例为8%、20%、72%。根据国内其他省份的推荐值,一类、二类、三类汽车维修企业数量比例一般以1∶ 3∶ 6 为宜,说明广州市一类、二类汽车维修企业偏少,三类汽车维修企业偏多。
维修能力方面: 截至2013 年末,仅占28% 数量比例的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的维修数量却占了80%,尤其是一类企业数量仅占8%,维修数量却占了40%; 而三类企业数量比例多达70%,承担ฆ的业务仅为20%。
经营规模方面: 截至2013 年末,广州市汽车维修企业年营业额超亿元的仅有不到10 家,3千万至5 千万左右的约15 ~ 16 家,1千万左右的约30 ~ 35 家,月营业额过百万的企业仅占17. 3%,绝大多数属中小企业。
从业人员方面: 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 、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 、持证上岗率偏低 。
企业布局方面: 广州市大部分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受租金等成本限制逐步向市郊发展,三类汽车维修企业由于场地面积要求低,多在市中心区分布,部分集中于某些交通便利的路段。
2. 2 深圳市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
据深圳市交警局统计数据显示, 2013 年末深圳市汽车保有量超过314 万辆,近5年年均增长率约16%,每公里道路机动车约500 辆,车辆密度全国第一。其中,2013 年新增约37万辆,增速达16. 5%; 2014 年新增约55 卐万辆,增速达20. 9%。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带动汽车维修市场日益繁荣,深圳市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迅速,年产值已超过40 亿元。汽车维修企业超过4000 家,从业人员超过5 万人,维修企业布局遍布城市各主要交通干线及社区,为市民提供便捷、周到及时的汽车维修服务。今后几年,深圳汽车维修业将向规模化、集结化、专业化方面发展。
3 ถ结论
受国家、广东省产业政策调整及广州、深圳等地限牌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汽车产量、汽车工业总产值和汽车保有量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稳步增长。
广东省汽车板块发展特征明显,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广州、佛山地区依托广汽集团 、东风日产、北汽新能源和一汽大众布局传统汽车产业,深圳、惠州地区依托比亚迪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广东省汽车工业的稳步发展也带来了汽车维修行业快速发展,但从企业结构、维修能力、人员状况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广东省汽车工业和维修行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将为广东省汽车相关专业的布局和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