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对策与思考
摘要: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必须从关注人生的高度出发,以学生为根本,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做到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积极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更默契地配合教师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让课堂在师生互动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搞好素质教育。
关键词:构建;语文课堂;对策;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重视教学改革;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成为广大教师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不仅是时代对广大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只有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和平衡的状态充分发展与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实现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就构建和谐课堂的对策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注重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平等是构建和谐教学课堂的核心,只有平等,才能创造和谐教学课堂。有了平等,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开放的未完的动态教学过程。它意味着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融合。只有师生平等对话,教师才能做到真正的引导;只有师生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各自的心灵;只有师生平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师生平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张扬个性,和谐发展;只有师生平等对话,才有沟通,才有合作的过程,才能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尤其在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的语文学科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感知的作用,带领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是一切创新之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叩开自己的思维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兴趣越大,学习效率就越高。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生动风趣的语言、整洁美观的板书、和谐可亲的教态,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本条件。其实,教学过程中,还可调动一些因素来培养学习的兴趣,譬如探讨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课本剧表演、开展激烈的辩论赛等。
四、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科研已悄然进入普通中学教师的教学生活。通过认真学习、思索♒,大胆尝试。我已深刻认识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识和主动探究。比让学生单纯获取知识、获得高分有更重要的价值追求。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在教师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等思维形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要求他们把学过的语文知识按照个人接受、理解的程度,结合感觉、知觉、习惯等认知特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探索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教师要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刘国正先生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教师要以课堂为中心,从时间上说就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是向课堂之外的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是由语文课向其它学科辐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切生活都是课程”。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生活的。语文学习的方式也须是生活的。生活到处是美,语文世界丰富多彩。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生活处处是语文”。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运用语文,对学习语文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要‘尊重、珍视、张扬’学生在学习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自然、社会、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在设计、组织、探究、研究等系列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