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城市发展格局演变对比研究(1949―1981)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城市建设和发展以“把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作为指导思想,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与经济调整✡时期、城市生产停滞时期4个阶段,郑州与西安两座代表型城市开始由商埠性和政治性市向工业化城市转变,逐步形成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城市格局形态。
关键词:当代;郑州;西安;城市格局;演变
本文从城市形成与演变格局的角度,截取了1950―1981年这一时间段的城市格局发展为中心,将中、西部城市对比发展为研究对象。着重思考中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城市的规划发展与史实,梳理其历史脉络,深入剖析城市各方面的经济文化关系,以便为中原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城市战略提供历史借鉴,确立在城市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西安与郑州作为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在历史进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制定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道路,为工业化道路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一、城市规划历史分期
现代城市规划演变借助国外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前苏联的156项工业建设的支持,结合自身的政治、经济、区位因素及历史变革,划分了5个历史时期:第一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第二期,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第三期,“大跃进时期”与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第四期,城市生产停滞及复苏时期(1966―1981)。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1949―1981)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1948年10月郑县解放,提升为郑州市,市区内分为一、二、三区[3],总面积达到5.23平方公里(图1)。在建国初期由于没有完整的城市建设模式,所以采用了西方“花园城市”建设模式[4],在这期间颁布了《郑州市将来发展计划》、《郑州市都市计划草案平面图》和《郑州市都市计划报告书》,最终确定西部为工业区,东部为居住区,北部为文化区的格局,为未来工业发展提供建设依据。
西安在解放初期也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1950年开始制定了第一套现代化的建设方案,被称为《西安都市发展计划》;1951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西安都市发展计划》进行再次编撰,吸收了各界专家的意见,并在原有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扩建30平方公里。1952年苏联开始源源不断向中✌国输入城市规划人才与技术,为156项重点工程打下基础,西安也在原有城市计划的基础上,加入了苏联城市建设的规划方式,重新修订了城市建设的方案。
这一时期的郑州与西安城市建设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是因为苏联援建的开始,全国性的城市建设大规模的展开,城市建设逐步向工业化性质迈进。城市功能分区主要是参照铁路建设和工业生产,所以两座城市都将大型工业厂区建立在铁路沿线。居住区从原有的聚居区转变为以工作单位为基础的“工业居住区”,旨在更加方便工人上下班,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在此基础上,两座城市因为不同的文化积淀,城市功能的划分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表1)。
(二)“一五计划”城市建设时期(1953-1957)
“一五”时期,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城市建设由历史上无计划、分散建设进入到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时期。
1953年至1957年,苏联专家穆欣为郑州勾画了发展前景,确定了城市发展的走向。东北方向的城区被压缩,城市跨越铁路向东、西发展,又将陇海铁路南段纳入市区范围(图2)。布局以铁路为轴线呈扇形展开,并采用4-6公顷的小街坊布置形式,但对建筑朝向和地理环境没有充分考虑大多以斜街来布置[5]。城市工业建设促进了城市类型转变,城市性质开始向工业城市转化。
1953年西安同郑州都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并在原有规划基础上,重新将城市性质定义为机械制造与纺织工业城市。城市格局仍旧延续以旧城为中心向东、南、北三面发展,城市路网基本上维系坐北朝南的发展模式(图3)。东西两区建设了一批轻工业机械厂,遵从“生产优先”的原则,将工业区与居住区相邻布置,在区内设计相应的配套设施,方便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这一时期,两座城市的主要建设任务进行工业化生产,并且工业区的建设成为此阶段城市空间格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1958―1965年“大跃进时期”与经济调整时期城市空间格局发展
郑州在1959年对穆钦的规划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创新性地将生活区划分为若干组团,加大绿地面积,重塑城市绿地系统。该方案曾在1960年的英国伦敦展出,获得一致好评[6]。西安城市发展也受到了“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城市的规划无法延续先前《1953―1971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定图则[7]。
(四)1966―1981城市生产停滞时期及复苏
改革开放之后,郑州随即又对1954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和补充[8]。这套规划方案对工业布局做了适当的调整,将新建的大型项目设置在近郊发展区;在原来“一中心两道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减少城市的人口流动,有效地指导了郑州城市综合开发,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这套规划方案奠定了郑州为河南省省会、铁路枢纽和轻纺工业型的城市定位[9]。
西安在1976年之后城市建❤设工作逐步展开,因为没有明确的建设方案又不能延续原有的规划,城市建设采取小面积的修补、填补空白以减少工程量。由于城市人口的回流,造成了原有的公共设施和居民住房严重的不足,城市建设开始无规则的向南发展,城中村开始逐步出现。1979年开始实行《1980-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将西安市城市发展方向定为“保留古城风貌,以轻纺、机械工业为主,科研、文教、旅游事业发展的现代化城市[10]。”突破性的将古城保护与旧城更新的思想融入城市建设中。遵循上述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与道路还是以老城为中心向外建立环形道路来连接城市道网。
三、结语
由于解放前每个时期的规划方案和规划思想自成体系、没有衔接,造成了城市布局混乱、区域分离。城市建设动力主要有三点:一是“一五计划”与“二五计划”期间苏联专家指导建设的工业项目及相应技术;二是苏联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及建设模式;三是作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其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也受到铁路、物流、商贸的影响;四是原有的道路规划及功能分区与新城的衔接。
郑州与西安两座城市相比,郑州所受到的外来影响因素更大。主要以铁路线路呈Y字形展开,而西安因为原有的明城墙没有损毁,加上原有棋盘格状的道路交通组织,形成了以旧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相较于郑州市的“Y”字形城市道路发展模式,西安属于“米”字型的城市路网。
纵观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城”因工业化建设而变化。铁路的修建推动了郑州规划的脚步,也带动了西安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郑州与西安的城市发展分别代表了中西部城市的建设模式,有所相似更有差别。从每个历史分期中都能够看到城市发展的进程,历史文化的积淀、铁路的建设、苏联援助建设都在影响两座城市的规划布局。综上所述,郑州与西安的城市发展进程是一部中、西部城市的规划史,是在吸收和摒弃过程中的城市演变史。
【参考文献】
[1]刘晏普.当代郑州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ฟ:31~33.
[2]郑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郑州市志第四分册[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12~14.
[3]河南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城建志》.当代河南城市建设[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4]西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第二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29~36.
[5]当代中国编纂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郑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郑州市志第一分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26-27.
[7][美]Lance Jay Brown,David Dixon,Oliver Gillham著.奚雪松,城市化时代的城市设计:营造人性场所 [M].陈琳,许立言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8][美]苏珊娜・麦可比著 杨至德.中心城区开发设计手册[M].李其亮,李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Dong Xiao,Kong Yilin.Urban Colourscape Planning――A Colour Study of the Architecture of Karlskrona[D].Bleking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9.05
[10]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