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教育改革应当面向信息社会就业市场

时间:2024-12-27 00:30:5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信息社会;信息化;就业市场:高等教育改革

论文摘要:迎接信息化的挑战,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世界各国把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上。我国一般劳动力严重过剩,但符合产业结构、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要能在信息化社会拥有一席之地,关键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面向信息时代社会就业市场,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劳动者和高科技人才。

一 信息化社会就业市场的特点

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信息技术引起了就业岗位结构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就业以及就业结构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方面,一些新的生产部门开始出现的同时,另一些旧的生产部门正在走向衰退,与此同时,新岗位被创造出来,一些旧岗位在不断消失;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在工业化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扩大,社บ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用于不变유资本投资的部分越来越高。而投资于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相对降低,所以工业化阶段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信息化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在知识、技术密集的行业,由于创新劳动的作用逐渐强化,企业投资于劳动要素部分的份额相对于物质资本更快,从而造成这些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没有提高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将使劳动力的需求数量、需求类型发生相应改变。作为一项技术进步的成果,信息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效应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升级与劳动者实际技术升级所需时间的长短。

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力资

本投资价值日显突出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劳动者与机器要素相结合,在分工基础上进行规模化集中生产。劳动者在生产之外的消费过程中,只要能恢复必要的体力与脑力就可以了,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工业化生产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技术进步速度大大加快,劳动力群体就业的规模、结构甚至宏观经济的增长都受到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劳动者个体的消费与投资不再是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附属,而是象其它资本要素一样,也显现出了通过投资实现收益的能力。

信息技术形成了劳动力流动的技术“壁垒”

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力转移普遍存在着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等到第二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又由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现象。这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克定律”。然而信息化条件下。技术进步的不断加速,使劳动力转移遇到了新的技术壁垒。一些对技术水平要求高的行业,其特殊的技术要求阻隔了其它行业劳动者的流入。其劳动力需求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劳动者越过技术壁垒,由第二产业转移而来,但更多的却是依靠新增劳动力群体中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来充实。"

二 信息化社会高等教育改革趋势

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化,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态势之一。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不仅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批中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结构。改革传统高等教育象牙塔式的结构,实现教育结构类型的多样化。这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办学,除扩充原有的大学外,大力发展学制不同的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使各类高等学校并存,培养目标互异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

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为许多国家所重视,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高等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

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科学和经济综合发展的产物。从宏观上看。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的、同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将是世界各国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模式,它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新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反映了科学理论对新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科技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大学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最能产生新知识、开发新技术,与企业合作就可以把大学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新兴产业的建立、新技术的开发,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现实社会经济,并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这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尤其是通讯、信息、航天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加强了在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诸方面的联系。同时,各国的教育都是国际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面临激烈竞争。所以,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面向世界为前提,使本国的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以促进学术、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和协作。这主要体现在交流办学经验、交换情报资料、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交换学者和互派留学生等方面。"

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

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社会在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能否使在职人员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的新型社会生产者,已成为各国迎接跨世纪挑战的关键所在。为此,很多国家均把终生教育理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宗旨。

三 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适应信息化的大趋势,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真正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又应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闭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培养出了无数社会公认的杰出人才,建起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教学科研设施,具有了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教育传统,它们成功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重视加强学科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科建设关系到整个民族高层次人才群体的素质结构、国家科学技术力量的阵容,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整体布局。通过一流的学科创建一流的高校。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共识。通过创建高水平的高校推动国家科技的进步,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必须要有创新、探索的精神,彻底解决学科单一陈旧,专业过细、过窄的问题,要瞄准前沿,有机综合,学科交叉。文理渗透,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科环境。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增强、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

用“跨越式”思路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为尽快缩短现代进程,加速实现信息化,我们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筹划,必须要有一种超前的眼光、跨越式的思路,因为人才培养是一个战略性课题,俗说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教育必须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把人培养目标定位在信息化上,既是一种跨越式发展的确思路,也是一项加速向信息化过渡的战略性举措。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其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当今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就不能按部就班,冈循传统的思维定式,墨守陈旧的教育模式,沿袭过去的培养方式,而必须积极顺应信息化大潮,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把握好今天,设计好明天,预想到后天,以超前的眼光和思路,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走“教、学、研、创、产”结合渗透、协调发展的路子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一般是是以积累和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进行教学。在信息时代,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信息社会要求高校应当以发展人的智力和创造力为教学主要目标。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的机构,而是融教育、科研为一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也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高校必须走“教、学、研、创、产”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路子。这样才能及时跟上科技的发展,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最新的知识运用于教学,以最新的理论指导科研,将最新的成果投放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礼会进步,同时,_义充分利用教育和科研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高度熏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科技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通于创新。21世纪是科技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因而要求高等教育要面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创新包括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无论是哪一种创新都必须以创新思维为基础。科技创新是当今科学竞争的制高点,但目前我国创新不足的现象日渐突出,技术发展仍多以跟踪模仿为主,这将拉大我们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将最终形成技术依据。因而,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彻底打破应试教育那种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把学生变成“背书机器”、“考试工具”的旧局面,脱胎换骨地转变教育观念,大刀阔斧地改革教育内容,积极稳妥地更新教育手段,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从而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局面,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创造性人才。产生更多创新成果,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