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瞄准社会需求提升职业能力

时间:2024-12-26 12:06:1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以及对社会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剖析,提出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的策略,并强调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社会需求;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分析

当前有些高校输出的人才社会为什么不认可?是社会人才需求饱和了吗?是用人单位过分挑剔吗?当然不是。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渴望”状态.但渴望的是有真才实学、求真务实、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嘴比手高的无能之辈。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人才招揽标准:即对专业能力要求不高.而过多地要求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出现企业对毕业生专业能力要求不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传授的技能、知识有过时和不规范现象:另外,还有就是有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本身的科学技术含量并不高,而更多的可能是社会交往能力以上新出现的人才社会需求现象说明。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问题,这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致命因素。

另外。现在中学校园里流行着一种说法“高中拼命,大学休息”。因此。大学生在前两年多数都在消磨时光,而到第三年有所醒悟时却为时已晚.出现了“第一年盲目.第二年茫然。第三年愕然,第四年后悔”的大学校园现象.四年下来没有真正学到为就业起支撑作用的各种能力.导致就业困难。

高校扩招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就业问题.为了应对毕业生日益增加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各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然而,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就业指导和服务中心的职能主要是就业指导和毕业生资料管理等.各高校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市场以及市场如何与教学接轨的机构和人员。这将导致市场信息掌握不准确.以及就业指导与教学的脱节。进而会使工作中出现.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而教学部门仍然按照几年前制定的培养方案实旌教学,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滞后于社会需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二、对社会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

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社会到底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却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一般是诸如“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等比较模糊的答案:有些回答则是偏离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主干要求.如.有人通过对不同中、小型个体企业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员工的适应社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对那些“能够提升工作质量的职业能力却看得并不重要”!这种所谓的“社会需求”将会导致在校大学生不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过多地注重那些“社会能力”和所谓“情商”的提高。比如.学团部门热衷于搞各项活动,学生热衷于参加各项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似乎提高了所谓的能力和素质.岂不知这些所谓的能力和素质都属于“外挂”的,而并非内化的能力素质,这些应引起学工部门的注意。这里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职业能力,并非不注重“社会能力”和“情商”的培养.而是强调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要协调发展.即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自身的科学发展。

发达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一般是从职业能力角度进行描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只是由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了部分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这些标准是一个上岗的基本标准.较为适合培训,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并不适合;而国家教育部或各行业又尚未制定真正适合普通高等教育的国家人才标准.只是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干课程进行了规定.具体能力并无界定.这就使得各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各高等院校都在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那么这里的“质量”到底指什么?这个质量是否应和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呢?"

大学生就业市场

按照市场理论,可把大学生就业市场分为当前市场、潜在市场和未来市场。对于这三种市场各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并做到争占当前市场、挖掘潜在市场和开拓未来市场

1.争占当前市场。当前市场即现在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当下急需的人才市场。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主要是占领当前市场。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占领当前市场?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最后一年按照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并强化能力考核过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这样学生到职场应聘才不至于“什么都不会”。

2.挖掘潜在市场。潜在市场是现在有但尚未被发现的市场,需要深人挖掘。潜在市场是隐含着的,一般人发现不了的市场,这种市场一般是由于职业交叉而形成。如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已渗透到社会各方面,但由于体育本身的复杂性.其他专业人员很难做好,因此,诸如体育新闻、体育旅游、体育英语、体育保健、特种文秘等复合型人才便成为热门需求。高校应高度重视这种潜在市场的挖掘.而绝不能抱守着市场已经饱和了的几个传统专业.到头来给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困难。

3.开拓未来市场未来市场是现在没有的市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必然会出现的市场。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更新时间越来越短.老的职业不断被淘汰,科技含量高的新职业不断涌现美国教育部长说过:“六年后最需要的职位.今天都不存在”,而很多今天很热门的专业,以后不会再热。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未来市场的开拓,努力研究ส社会需求变化.这样开发出的新专业经过3~4年时间的人才培养到时候就正是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三、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和教学改革

专业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

普通高校在设置与调整专业时.首先要对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状况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要以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及本地区人才市场对相应层次、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决定专业设置.也就是说.专业设置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开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专业:又要以就业为导向。从受教育者的需要考虑,满足学生个人要求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整体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自身条件是否可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当今技术进步对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导致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新旧职业的更替周期加快.职业流动愈加频繁。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在考虑现实需求和条件的同时.要有适度超前的意识,科技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抓住时机.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和改造相对老化的专业,在总量和时序安排上适度超前.以适应未来几年的需求经济和技术不断发展。引起了专业结构调整和职业要求的变化;社会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过程。

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急需和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学校对社会需求做出迅速反应,适时适度地开发新专业,改造和淘汰旧专业。专业设置灵活也便于学校提高办学效益。但同时还应注意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式就会趋于稳定。专业设置应针对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要求一定的稳定性。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也要求专业相对稳定,因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师资结构、不同的设备要ศ求,一个专业从筹办到初具规模,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至少3~5年才能看出效果;要取得较好的效益.则需要l0年左右的时间,只有使专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才能办出质量、办出规模、办出特色和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根据市场的供求法则。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因此须充分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发展与变化的趋势。

专业设置不仅是学校的个别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学校面临的是区域性大市场.合理设置专业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科学规范地设置专业.遵循局部与全局相协调的原则,能够减少盲目性、随意性,提高可靠性、有效性。学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建立严格、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学校在了解清楚社会需求之后,应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划布局.设置相应的专业.要特别慎重对待与周围学校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发挥自身优势,避免恶性竞争。"

教学改革要瞄准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力.教学改革必须与社会需求接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这就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即为了适应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要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良好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能力.而并非纯粹的知识。因此,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必须朝着能力本位的方向转化那些认为“对大学生来说知识最重要”的观点,已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不至于培养“无能之辈”!也才能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科自身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忽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往往导致学生学习r大量的知识.却不知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致使“高分低能”这种教学内容严重桎梏着我们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形成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体由于学科的分化,使得许多知识分别归类到不同学科之中进行分类学习,但是,这种内容的分化和分类学习造成学生不易对事物进行整体理解.进而造成实际工作能力低下的现象,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缺陷。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筛选上,一定要紧密结合职业工作实际.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避免空洞和远离实际的理论.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高等教育实现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理念.必须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知识本位理念下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卐深化.知识本位教育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整个高等教育正朝着能力本位方向发展.但是作为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却严重ณ滞后.多数教师仍然在沿用那些“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必须按照能力本位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

只有按照以上这些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否则。那种死守传统、原地转圈和闭门造车式的所谓教学改革所培养的人才.必定会使毕业生走入就业的死胡同.我们必须加以摒弃

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和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当前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相对较弱.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做到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为就业服务。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迁移、类化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此能力是指那些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综合职业能力与此职业能力有一定的区别。综合职业能力的构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即在前面所提到的“专业能力”:另一方两是虽与职业岗位关系密切,但可以迁移、泛化到其他不同职业领域的能力,属“非专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性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化特征,是对传统的职业能力观的补充和发展,它同专业能力一起构成了综合职业能力的结构框架。

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关键能力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而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纯粹的、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又与完成职业所需要的专业任务密切相关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包含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包含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关键能⚥力之所以“关键”在于劳动者应能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从业人员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强调专业能力的提高.也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团队活动、情景训练、挫折模拟等形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要从政策层面上进行改进与调整.为大学生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创造条件如怎样尽可能地做到人事制度与教育制度紧密衔接.使人事招聘时间与学习时间基本同步.从而让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最后一年在校期的学习.潜心对几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效整合。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以广泛的社会需求为前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的各个行业与产业的构调整与技术的更新.形成了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教育教学改革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经济的需求.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面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