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体育社会化现状分析

时间:2024-12-26 13:44:5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作用力已经远远的超出了它本身的范畴。我国的体育社会化发展比较缓慢,已经落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后面,因此大力推进我国的体育社会化,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性和战略性意义。文章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从我国体育社会化的特点,体育社会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体育社会化和人的社会化以及我国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4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的体育社会化。虽然我国在诸如奥运会一样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我国的体育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今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我国体育的社会化程度,使体育真正起到为社会服务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我国体育社会化;精神文明建设;人的社会化

随着现代体育的蓬勃发展,它已成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思想变革相联系,成为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体育的发展必须取得全社会的支持,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已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以其特殊的力量深刻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尤其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众多体育运动在全世界的繁荣和发展,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体育的作用力早已远远超越其本身内在的范畴,它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功效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社会体育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法规,卓有成效地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发展,使体育逐步走进不同阶层和群体,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谓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体育社会化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具体讲,体育社会化过程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过程,是体育健身、健心、益群功能对人作用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1我国体育社会化的特点

近年来,在强烈的“体育社会化”的口号声中,<全民健身计划ช纲要>的问世和<体育法>的颁布,极大地增强了体育和社会的融合,给我国体育事业注人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也标志着中国体育进人了一个全新的法制化发展阶段。

中国的体育社会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1.1体育体制的逐步多元化、法制化

过去,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是由政府体育部门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全国的体育事业。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虽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一批优秀运动队的高水平训练,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但这种“举国体制”会使体育变成少数人的竞技体育。不利于社会各界组织、兴办体育,不利于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对此,我国的体育体制正在实行改革,既要发挥这种体制的长处,又要克服其弊端。体育部门逐步下放权利,转变职能,搞好体育的宏观指导、协调、监督,使各级体育总会、单项协会、行业体协等组织逐步成长和发挥作用,同时建立和发展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以实现社会对体育的全面参与和占有,彻底改变体育部门一家办的局面,使中国体育走向社会化道路。

值得ღ注意的是1995年8月,《体育法》的颁布,确定了体育的社会地位,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社会体育职责和任务,标志着中国体育走上了一条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新路子。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体育的社会化。据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城市体育人口已达18.7%。比1985年的9.23%增长了9.4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达103%。如果把占人口总数20%的学生包括在内,我国城市体育人口可达38.7%;人们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也在1985年66.3%的基础上上升为78.4%。可见,其进步是十分明显的。随着学校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提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得到加强,我国社会体育的普及化程度也将越来越高。"

1.3建设杜区体育。实现大众体育生活化

社区体育的出现,标志着群众体育的“单位所有制”的逐渐解体。社区体育把人们按照居住的空间重新整合起来,在余暇时间开展自愿参加的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此可以说,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实行每周5日工作制后,人们的余暇时间大大增加,社区活动成为一种人们善度余暇的重要内容。然而,中国目前的社区群众体育的社会组织发育不够成熟,居民生活区又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更没有专门的经费。因此,目前的社区体育仍由政府部门组织,涵盖了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社区体育和职工体育在并行发展。

1.4体育产业化渐成主流

从以上几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体育社会结构正如其经济变革一样,处于一个分化和整合的关键时期,中国体育社会化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2我国体育社会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体育社会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他们在发展进程中有相互交叉的结合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是培养 ツ人,培养怎样的人?邓小平同志指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体育社会化的本质是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同样是对人的培养过程。

2.1体育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领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物质基础,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它是促进人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体育的健身功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促使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提高人体适应能力;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科学证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使青少年生长发育健全,体型健美。姿态端正,动作矫健;中年人身体健康,ฐ精力旺盛;老年人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这正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当然,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方面,体育并不是万能的,还须与其他因素如营养、医药等相互配合,才能培育更加完美、更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人。

2.2体育社会化过程中孕育出的体育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榜样

体育不仅作用于生物的人,同时也作用于精神的人和社会的人。人们通过体育实践能感受到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执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等体育精神。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强化体育的精神价值。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的拼搏意识和奋斗精神。在这个格言激励下,优秀的选手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运动会的记录被一次次地刷新。在奥林匹克选手后面,有着亿万人民群众,选手们前仆后继、竞争超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强烈地ม感染着世人。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是奥林匹克运动价值体系的精髓。人们从中受到鼓舞、受到教育、受到激励,从而产生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我国体育健儿通过训练和竞赛孕育出可贵的中华体育精神,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力量,给全民族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大大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谢琼桓将中华体育精神归纳为6个方面: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见第27届奥运中国代表团时,对中华体育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大力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创新,力攀高峰,同心同德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3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

前文讲过,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化”的全部过程。体育对个体人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传授文化科学知识3个方面。这些方面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3.1教导基本生活技能 人具备基本生活技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包括走、跑、跳、投、攀、爬、提、悬垂等。体育活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体育中的运动动作是在劳动动作、生活动作等动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得人们从婴幼儿期到老年期都能找到恰当的体育运动方式,是一种便于在任何群体中广泛开展的活动,所以,我们说体育运动是人们获得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样,人掌握体育运动动作对适应社会需要具有直接的帮助。

2.3.2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本身是一个有章可循、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活动,又是在一定的执法人诸如:教师、教练、裁判等的直接教育和监督下有组织地进行的活动,这是对培养青少年遵守社会生活准则的一个强化。竞技体育比赛场是文明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试验场。在一场竞赛中,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每一个人在运动场上不仅表演了运动技巧,同时也表演了他的思想品质和体育道德作风。为了发挥比赛双方的技战术水平,必须处理好队员与同伴、对手、裁判、教练及观众之间的关系。从队员来说,要和同伴配合默契、互助互爱、尊重教练服从裁判等,对待对手要以友谊为重,不伤害对方;教练员在场上要知人善任、随机应变、指挥得当;裁判员要做到公正无私、当机立断、坚持原则;观众要尊重裁判、爱护队员、积极鼓励双方赛出好成绩。所以这些都是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是使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和途径。

2.3.3传授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必要在童年时期就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学会有益于健康的本领,并且通过传授这些知识,不断地发展他们的精神需要,学会合理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享受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财富的能力。譬如:我们在带领儿童和青少年实践体育时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中美的欣赏、创造和表现能力。通过体育这一特殊教育过程使他们的形体和动作日趋优美完善,使人体美与心灵美和谐一致,达到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育人目标。随着体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体育在社会中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对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使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成为人的社会化所需要的知识。

3体育社会化促进了人的社会化

3.1价值观念

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内化过程。其核心是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价值体系是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共同基点,在于对人的身体、健康的科学认识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既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又是体育社会化的宗旨和原则。通过体育社会化的过程,人们可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生命延续和人体健康的价值,因而能够十分自觉地去维护它,这对丰富人的整个价值观念体系是有重要作用的,而人的价值观念的升华又反过来促进着体育的社会化进程。值得说明的是,中国长期以来一脉相承的“贵人重生”的文化价值观念,不仅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社会化,而且对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2社会规范

体育社会化为人们创造了许多“模拟”社会规范的环境,为人们接受社会规范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一般说来,人们在运动场上能够模范地执行体育规则,并培养成与之相适应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在社会生活中模范地执行公民规则,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担当起与个人相适应的社会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体育运动领域倡导良好的“游戏规则”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人的社会化也要求建立和完善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游戏规则”,使整个社会生活运行在有序的轨道上。可以说,体育社会化和人的社会化,在对规范的遵从上具有充分的一致性。

3.3个性发展

体育运动对培养人的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均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的社会化首先充分满足了人的运动天性,满足了健美的基本愿望,具有与人的社会化相一致的特点。同时,体育社会化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和协同意识等,又大大丰富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发展的内容。体育社会化过程中参与人数的急剧增多,为人的个性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提供了实验场。另一方面,我国运动员通过长期训练,在体育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个性和优良意志品质,正在成为广大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争相模仿的楷模。这一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体育社会化过程中向社会提供的精神食粮,对于促进人的社会化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4我国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上还比较落后。中国文化和体育的发展又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因此,我们要从国情出发,在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扬弃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社会化体系。中国体育社会化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是可喜的,它是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趋势。这也就决定了它自身具有的发展趋势:

4.1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有适度的规模。逐渐优化的结构。多样化的形式。多梯度的区域布局。开放的系统

社会体育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向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道路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是多层次的,消费结构是多方面的,社会资金构成也是多渠道的缘故。所以,体育社会化必然要与上述结构同步进行。

4.2体育必将深入家庭或个人生活的消费结构之中。并将成为保护劳动力的有效手段而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和推行

体育是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于社会,为消费者服务转化为商品的一种形态,但就整个体育来说,不可能完全地商品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

4.3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大力培育群众性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打破部门和地区所有制界线,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兴办各类健身娱乐实体,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设施和技术辅导等各项服务。重点发展中低档次、大众化、经营型的俱乐部,适度发展高档次健身俱乐部。

4.4提倡、鼓励企业界参与推动社会体育

在2l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更趋成熟,体育产业化的程度会有较大提高,企业应该而且可能在社会体育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当看到,体育用品的生产和销售,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同时也可以反映社会体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