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4-12-26 01:22:0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障碍与措施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程度有所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及家长的深切关注。是什么因素阻碍着大学生就业渠道畅通,在严峻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该怎么做,本文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南此带来。特别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正由国家“统包统配”的模式向通过市场实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的转变。大学生高度竞争的就业环境已基本形成,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的程度。

一、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1.政策性障碍。为充分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双向自由选择与自主择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强调: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就业难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克分就业。但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上,仍存在种种障碍。一是指标性限制。按国家宏观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是有主的双向性选择。但现实情况是高校仍然有派遣毕业生到一些地区或跨省的指标限制:一些大、中城市的用人单位接收大学毕业也需要进人指标,否则档案和户口就难以落实。尤其是高职学生跨省流动受到较大限制。二是派遣时限性限制。国家政策已作出明确规定:大学生毕业两年可由学校保留档案。但在实际派遣过程中,不少地方规定派遣指标在当年有效。过完年就不再办理接收.这就导致一些即便是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因超过派遣的时限要求而不能够派遣,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三是制度性限制。当前,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大批高校毕业生去充实公务员和教师队伍。但一旦毕业生选择去✿这些地方工作,其户口、档案必然随本人转到工作地。再要流动户口、档案势必遇到障碍。有不少毕业生担心,其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城市上学还得交数量可观的借读费。因而望而却步。

4.结构性障碍。大学生就业走向市场化,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整个高教体制也必然走向市场化。否则,往往容易造成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的错位矛盾。突出表现在大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还有就是受传统重知识、轻能力培养模式的影响,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即便是一再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往往陷入“干校一致、万人一面”的尴尬境地。

上述四方面的障碍性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高校问毕业生就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层次之间、院校之间、专业之间、城乡之问、中、西部地区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各个层面性的差距。

从层次差距上看,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层次类型之间,就业的机率相差较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一次率就业达99%以上,本科学历的一次就业率约为95%。而高ศ职学历的一次性就业率不到60%.这至少表明.当前在我国的“买方市场”。人才高消费的观念和现象占有较大的优势。

从院校差距上看。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就业率远远高于地方所属院校。一些“211”工程院校的就业率较高,有的甚至高达99%。这表明,国内一流或名牌大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明显占据优势。当然,在一些地方甚至地区所属高校中,也会因特色鲜明而出现毕业生供需旺盛的现象,但这与这些高校在校生的绝对数相比。显然还很不相称。

从专业差距上看。社会的需求是重要的导向器。在激剧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可以看到,一些应用性专业如计算机、电子与通讯、应用数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管理、外语类专业呈现供求两旺的态势。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筑学、建筑工程、生物类、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新型建筑设计等专业。也在逐渐升温之中。而一些短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毕业生,社会需求相对较少。这表明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结构的改造与调整,是高校提升毕业生竞争力的一项迫切的课题。

至于城乡之问,中、西部地区及学生个人之问的就业差距,正如前文所述,是全社会和大学生及就业观念偏差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必将随着礼会就业制度、机制、观念的变革而逐年调整。值得关注的是,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国家和各级政府正在有针对性地川改革的办法采取扶持政策如:国家和地方共¿同设立大学生担保基金.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关部门简化审批手续,免收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的各种行政性收费.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鼓励大生创业。对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升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还有就是制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政策,采取“挂职锻炼”和“志愿者”等方式。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同时,国家每年安排专科经费补贴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经济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教育文化、卫生、工商、税务、农村服务等机构和单位工作。再有就是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采取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办法.解除大学生从事灵活就业的后顾之忧。这些政策和措施,无疑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广廿J题,拓展了思路,拓宽了渠道,其成效有日共睹。"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积极稳妥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也正在逐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推进。但面对这一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的职能部门。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笔者认为当前应强化以下几点工作:

1.要强化信息的网络服务。切实利用方便快捷且信息容量大的网络资源优势,及时准确地为毕业生提供本年度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形势,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本校相关专业及毕业生的需要信息和基本要求;及时准确地为毕业生提供年度国家有关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特别是本校所处类型及各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的要求及相关倾斜政策。再就是用人单位生产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福利待遇及对毕业生的具体安排和使用意图,以便毕业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情及有关就业洽谈的信息。

2.要强化推荐的中介式服务。注重引入市场中介服务的模式,采取灵活的,多形式的推荐方式,如网上信息发布,专场就业洽淡.区域固定场所设置,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以及跟踪反馈就业状况等。在积极推荐毕业生的同时,摸清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知识、能力、技能等各种素质的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课程设置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资讯。

3.要强化指导的教育性服务。采取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编写专业指导教材,派遣专业指导教师办法,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观念、求职技能的指导。以切实扭转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就业指导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的局面。

4.强化创业的倡导性服务。所谓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就业教育是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要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和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有的专家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新世纪初迎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时代”。这预示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其指导工作将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相信。只要高教战线的全体同志克服困难,应对挑战,面向市场。调整定位,那么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肯定不会是压力。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