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高校就业指导 比较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中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后,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严峻的形势,如何确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迫不容缓的任务。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其特征
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置大学毕业生就业于市场竞争机制之中,施行自由竞争、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但政府并非不闻不问,而是放而不弃,在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高、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全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里主要以美国、德国及香港的高校就业指导为例进行探析。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主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而完全由市场来调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高校不重视毕业生就业。美国许多高校对就业指导中心建设很重视,♛除了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和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之外,还备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或临时人员。在就业指导方面,各校注重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其个性发展的职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指导学生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等。在就业服务方面,各校很重视信息服务工作,努力与雇主加强联系,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安排招聘活动,还借助迅捷的互联网,为雇主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并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由于美国地区就业差异小,又没有户籍制度对就业的限制,这样就给本国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就业环境。
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德国很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了政府、民间及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与美国不同的是,德国在高校内设立了就业市场,专门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包括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训。德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从报考大学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非常重视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学生入校后,即给予全程的职业生涯设计与指导,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德国各高校都设置形式不同的专门机构,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咨询。在强有力的指导下,德国大学毕业生大多都有很强的专业适应性,有较强的自主性、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强,自主创业的学生为数不少。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特点
据上所述,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就业指导体系完善上述高校最突出的是都建立起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涉及政府对就业指导的高投入、用人单位配合引导、社会相关中介宣传咨询以及开展适应性培训等工作。
倡导主动就业上述高校就业指导除了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机会之外,还大力倡导主动就业,鼓励毕业生主动走向社会,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
建构就业指导网络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于就业指导,是近年来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特征。如香港数所大学联合建立就业指导网络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既方便毕业生宣传个人资料,又方便用人单位及时了解及选聘人才。特别在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网络就业指导在人才的供求工作中,充分发挥出它的强大作用。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为了应对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人才类型发展迅速转变的局面,纷纷进行高教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出现了就业指导工作参与课程及专业改革的新趋势。实践证明,就业指导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可以使课程改革更有针对性,专业调整更及时、有效,从而培养出更具适应性的人才。
提倡毕业生自主创业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就业指导的另一特点,就是积极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为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例如政府提供创业资金ฬ资助,学校为毕业生提供技术支持等。
二、中国内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中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近l0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高校逐步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已初步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组建了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在管理体制上,中国先后建立了教育部所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各省教育管理部门所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小组或科室等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各省市、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事宜,举办有关就业协调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同时,各高校几乎部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或中心,主要由学生部牵头,汇集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具体推行毕业生就业指导、沟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等。近年来,教育部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高校办学效益的主要指标后,各高校更加强了这方面工作的力度。
在运作层面看,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正从普适性的初级阶段向制度化的阶段转变,从一般形式化工作向系统化、制度化工作发展。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加强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绝大多数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行政管理职能十分明确,并逐渐意识到应加大服务力度,而不是单纯地依靠管理手段。二是建立指导工作制度化体系。各高校已基本建立起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形成制度性的就业政策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指导、求职技巧辅导、招聘信息的收集和发放、组织校园招聘会等工作程序。三是加强毕业生就业系统教育。例如,开设定期的系列讲座,包括有关就业形式和发展形式的专题讲座,并努力帮助毕业生调整择业心态;同时重视毕业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配合就业的临近进行就业心理凋适,使之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等等。四是施行全程指导体系。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已不再局限于毕业生,而是从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开始,就推行职业生涯的初期指导教育,并编制了具体的就业指导教材体系。当然,目前专业化的并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而进行的职业生涯预测指导还非常缺乏.也难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
与发达国家及地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比较。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就☃业©指导中管理职能多于服务职能,更多的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起着教育、管理、中介的作用,较多地停留在浅层面的工作性指导上,服务意识不够。二是就业指导重形式多于重实质效果,如举办的各种大型见面会,主要面对整个毕业生群体,而忽略其个体的发展和需要。三是就业指导中较少认真考虑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预后性较差。四是就业指导机构不够健全,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不够强。其成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理论水平不高,而刚从大学毕业的少数专业人员又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队伍仍需要更多时日及多方面努力。这方面,参照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三、推进中国内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工作的新思路我们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的先进经验,充分认清就业形势,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迅速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形式指导向实质指导转变,从管理者的指导向服务者的指导转变,以开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这里提出一些新思路,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引入全程指导机制
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生,而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安排就业指导的课程,对他们进行职业意识、就业个性、职业选择的教育和引导,指导他们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在大学学习期问对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始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可安排各种职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他们了解不同的职业发展;临近毕业,应举办一些就业专题的讲座或辅导班,让毕业生对就业有全面的准备。
转变就业观念
建立弱势群体的就业支持网
近年来,中国高校中每年约有30%的毕业生在毕业当年未落实就业单位,这部分毕业生主要是由于性别或身体等原因而被拒之于企业门外的。为此,高校应关注就业弱势群体,采取有利措施,组织校内各级专业管理委员会,并发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就业支持网,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减轻其就业压力。
提高毕业生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要对毕业生加强劳动法律知识教育。从2003年底北京崇文区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的7名女大学生与委派公司的合同纠纷诉讼案件中,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毕业生对劳动法律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许多毕业生面临与企业签订合同时有许多疑虑:不知道会不会上当受骗?近几年还出现了新的用工方式,许多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任何的协议或合同,而是由中介机构与毕业生签订合同或协议。这涉及到双方的利益问题,但很多毕业生既不了解这方面的法规,又害怕受骗,往往举棋不定、迟疑不决,因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就业质量,也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各高校都应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指导,加强劳动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服务功能
互联网是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将成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必要手段。学校可以主动联合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共同建立互联网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个人宣传资料以及各式各样企业招聘、经营情况等信息,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人才信息,同时方便供需双方的联系。现在,迅捷的互联网已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它必将会成为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窗口。
全面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素质
国际上高校的经验表明,要想把就业指导工作更止一个新台阶,就必须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系统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咨询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就就业指导这个专题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教学、指导、咨询等工作;要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力和科研能力,能有效开展社会沟通工作,设计合适的辅导课程,用新的理论来分析、探讨就业指导中面临的问题,并能通过收集大量的就业信息,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未来就业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为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提供大量高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