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时间:2024-12-26 01:17: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指导方法

论文摘要:大众化教育下,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情况,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进行深入研究,实现系统化、理论化和专业化,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是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一致的。在近几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一定速度平稳增长,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则出现跳跃式增长,这势必同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剧烈矛盾。并且,中国经济恰逢转型期,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高校毕业生与下岗工人、农民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同涌入社会,竞争各类就业岗位。这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较短时期内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统分转变为“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然而社会、高校、毕业生都尚未适应这种变革,这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缺乏明确定位,就业心态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对工作区域、薪酬、工作单位等方面。根据调查,在就业过程中,58.3%的毕业生将工作地点作为首选,其中87.2%的毕业生希望在沿海地区大城市就业,这与审国经济发展现状不协调。沿海中小城市的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同样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在工作薪酬上,毕业生的期望值和用人单位的出价存在较大差距:62.5%的毕业生期望的月薪在2000~2500元,而57.4%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在1000~1500元,许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因此失之交臂。在对工作单位的要求上,71.6%的毕业生希望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就业,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才配置流动性的要求是矛盾的,这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第四,高校专业设置同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在当前条件下,高校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的计划性和社会需求的市场性之间的矛盾还不能解决,从而导致某些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无业可就”的局面和某些专业岗位“虚席以待”的局面同时存在。此外,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及教材修订存在滞后性,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不能与社会发展及毕业生需要相适应,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但只是单一的强调就业率,对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应有认识,缺少相关研究机构,在队伍建设、模拟试验室建设、职业测评系统开发等方面投入力度远远不够,不能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个有效平台,制约就业指导工作深入开展。其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套完备的、系统化的理论进行指导。再次,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内容落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方式多为传统的授课式或讲座式,由于缺乏对社会总体形势发展变化的研究和对各地区、各行业对人才要求变化情况的掌握能力,就业指导的内容仅局限于对政策的一般性介绍和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而忽略了对毕业生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指导。"

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第一,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研究,注重就业指导理论的时代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目前,就业指导理论中应用最多的是美国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这个理论指出选择职业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与职业对人的要求相互匹配的结果。职业指导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的过程。这一理论同样具有其局限性和历史性,需要结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际,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地进行发展、丰富和创新。就业指导理论要体现进步性、时代性,要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将其融人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

在就业指导理论中。就业指导的主体应包括专职就业工作者、授课教师、社会专业机构和企业。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社会需求,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社会专职机构和企业应将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情况及时反馈到学校,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学校就业指导兼职教师。就业指导的内容应包括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职业能力,引웃入职业测评系统,重点是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掌握适应自身职业发展的知识技能。就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毕业生充分合理的就业,即毕业生选择的职业既符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自己所期望的发展方向,又符合职业和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

第二,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同时强调整体性、持续性和针对性。对一年级学生,应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人手,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引入职业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个性分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对二年ม级学生,应从提高学生自身基本素质、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出发,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模拟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寻找实践机会,锻炼自己,通过实践检验自身不足,并在今后学习中加以改进,提高自身素质。对三年级学生。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调适,经过二年级模拟实践环节和相应的社会锻炼,学生心理会出现波动,会发现原来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自身素质、社会要求存在不适应之处。此时,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帮助学生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对四年级学生,应注重就业政策、就业技巧指导和就业前心理调适。按照不同专业进行就业形势分析,这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难点所在。引入企业界人士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是解决途径之一。在就业技巧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毕业生改变“等、靠”的就业心理,培养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就业前心理调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适度降低就业期望值,按照既定目标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就业。大学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可以使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能够使毕业生对自身有比较准确的定位,从而完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的目标。

第三,加大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力度。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工作相互融合,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高校应建立一支职业化、知识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并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开发就业模拟系统,建立就业模拟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政府也应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建立国家、地方、高校、企业、学生共享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成立大学生就业实践服务中心,通过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及服务。

第四,就业指导工作应同学生家长紧密联系。目前高校毕业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望子成龙的思想和对子女的溺爱心理使一些家长对子女就业限定了地域、行业甚至单位。一些家长不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子女就业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就业形势,改变学生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念,引导家长走上指导学生合理就业的道路上来。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