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状况及就业指导对策探究

时间:2024-12-26 00:34:3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 就业心理 就业状况 就业指导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业状况及归因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和评估总体上基本合理,就业心态基本平和,但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同时,一些主观因素会显著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月薪。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总量持续大幅增长,加☣上社会就业结构不平衡、市场经济不景气、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避免在不利外部环境影响下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状况相互牵制陷入恶性循环,如何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就业行为,成为就业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笔者以为,必须通过深入的调查访谈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状况和就业现状,找出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合理途径,健全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多管齐下,整合学校各种资源给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为了解高职毕业生整体的就业心理状况、发展趋势及就业落实情况,笔者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方式,以期通过考察、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正、负面影响因素,掌握就业心理机制问题。在大量借鉴网络上和期刊文献中相关就业心理问卷量表的基础上,笔者针对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点,自编设计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20个题项,内容主要涉及就业状况、在校经历、对专业和自身能力的认识、就业期望值、就业道德观念及意向、择业心理等方面。

笔者对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系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30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50%。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统计分析。

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 关于高职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受试者在“你觉得自己的专业在求职中是否具有优势?”的选项上,选择“优势很大”、“有点优势”、“一般”、“处于弱势”、“不清楚”的学生分别占3.8%、20.3%、49.8%、22.7%和3.4%。关于高职学生对自身综合实力的认识,受试者在回答“你认为自身的综合实力如何?”时,“对自己非常有信心”的占14.7%,认为“有信心”的占47.7%,有30.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只有4.2%的学生“对自己很没有把握”。另外,还有2.9%的学生对自己的综合实力认识不足,选择了“无法确定”。

通过比较分析高职学生对学校性质、专业、自身综合能力的认识和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矛盾心理:尽管他们对“自己的综合实力”评价较高,信心较足,但面对逐年加大的就业压力,还是表现出认识上的诸多顾虑,具体表现在对学校性质和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 在对“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和筹划自己的就业问题?”的回答中,仅有12.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开始进行考虑和筹划,有36.3%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高达32.9%的学生直到大三才考虑和筹划自身的就业问题,甚至有18.8%的学生从未想过就业这个问题。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前进行就业规划的意识亟待提高。即使面临就业,一些毕业生仍未开始考虑和规划就业问题,其就业准备意识非常淡薄,这再次验证了管军于2006的调查结果。可见,学校需加强教育,强化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在就业准备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导。 在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方面,希望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7.1%,1♋000~1500元的占34.8%,1500~2000元的占37.9%,2ฝ000~2500元的占9.6%,2500~3000元的占4.3%,3000元及以上的占6.4%。总体看来,高职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值主要集中在2000元及以下,相比之下,对工资标准的要求并不过高。要确认毕业生薪酬期望值是否趋于理性,还需对就业后的实际月薪做比较分析。

就业观念及就业定位如何往往成为能否及早顺利签约的关键。对于“如果你目前仍未签约,你愿意到待遇、条件相对差些的单位就业吗?”的问题,约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选择了“愿意,先就业再说”,其余35.1%的学生选择“不愿意,继续找自己理想的单位”。可见大多数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激烈竞☼争中不愿意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做出调整,不愿意降低或暂时降低要求。

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大部分高职学生会靠自己努力落实就业单位,这部分学生占61.7%。但诉诸他人的学生比例也较高,占46.4%。这表明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就业依赖心理,希望借助于外部力量。另外有3.6%的毕业生选择了“自暴自弃”和“不知所措”。基于这样的就业心理,学生在就业行为上很可能缺乏主动性,从而会间接影响就业。因此,需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提高其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

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薪酬 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状况的主要因素

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因素是“心理素质薄弱”的占53.7%,其次为“学校名气不够”,占40.9%。此外,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缺乏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够”、“缺乏社会关系,存在不公平竞争”、“缺乏求职技巧”、“自我定位不够准确”等原因。总的来说,学生普遍认为其自身因素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下面,笔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各解释变量对就业状况变量的影响。

在就业状况方面,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识是影响就业状况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一方面,认为自己的专业具有优势者成功就业的比例较高,所以加强学生对专业优势的正面认识,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关键任务;另一方面,无法确定自身综合实力者未就业的比例较高,所以应尽可能地关注这部分学生,使其掌握自我综合实力的评估方法,并为其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此外,认同“与本科生相比,就业处于不利地位”者未就业的比例更高,约有三分之一的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悲观判断,转变这部分学生的观念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研究结论和就业指导对策

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和评价能力鉴于相当部分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完全客观,已经显著地影响了其就业状况,因此,应教育学生客观认识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不同性质,相信高职生在职业技能、动手操作等方面的竞争优势。鉴于“学校名气不够”是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需做好学院的对外宣传工作,从而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另外,要加强专业教育,增强学生对专业优势的认识。学校应始终坚持将专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将专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应尽可能地将专业优势融入学生活动、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中,使学生客观理性看待专业,增强对专业优势的认识。

应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指导其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就业指导部门在日常的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引导、职业指导课中应特别强调就业意识,使学生主动考虑和规划自己的就业。在新生入校时,应提供必要的咨询、帮助和引导,使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不断学习和增加社会阅历的过程中调整、充实和完善职业规划,积极增进职业适应,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另外,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质量,调查显示,学生对所接受的就业指导评价不高。就业指导应建立在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和实际就业指导需求上,因此,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实际需求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和研究课题。

应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合理调整就业定位应尽最大努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避免其价值取向失衡。在确定就业意向时,要引导学生兼顾社会需求,不能单纯地将收入待遇等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应同时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想,综合分析社会需求、具体环境和自身综合能力等现实条件,合理调整、确定就业期望值。在暂时未能找到理想单位的情况下,要改变“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本着付出的心态、学习的心态面对就业,抓住机遇,尽早签约。

应加强诚信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择业的自由性和机遇的不确定性,毕业生对违约现象的看法存在着严重误区。毕业生违约带来的诸多不良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对学校而言,用人单位往往会将一个学生的违约行为与学校教育质量和信誉度联系起来,从而影响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对学生而言,大多数用人单位会对曾经违约的学生敬而远之。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把诚信教育纳入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并将其渗透到教学、生活及管理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必须规范就业工作的管理,如建立诚信档案,对再次申请领取协议书的毕业生查明原因、详细备案,建立失信惩罚机制等。

应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提高其职业适应性鉴于“心理素质薄弱”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学校应在职业生涯辅导中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试方法,使毕业生积极、平和、冷静地看待和面对就业;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除了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心理转换外,还要培养学生主动与社会接轨、自我推销的能力。要通过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摆脱就业依赖和求助心理,保持乐观进取、积极健康的心态,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2]管军.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

[3]覃干超.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

[4]邱勇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

.

[5]王耀华,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

.

[6]王君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J].教书育人,2007,

.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