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探析
"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品质修养以及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是改变职业院校以技术教育作为唯一培养目标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兼具高技术与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对高校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当代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以及性格特征。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提出,旨在引导各高职院校将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职业院校的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考核、教研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一、更新理念,统领全局
结合高职院校特色,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素质培养、促进内化、终身受益”理念,并贯穿于教学始终。此教学理念突出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相契合,同时,坚持以生为本,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一)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坚持以生为本。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以素质培养为辅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你说我听”的被动局面,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增添实践环节,体现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职业特色”想融合,培养他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信念等等。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以社会就业为导向,引导他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缺乏实践经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理论基础不扎实,看待问题☢不能够冷静、深入、理性的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社会现象,热点问题等等。
(三)促进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在教师的引导,环境的熏陶等外力的推动下,通过对外部感性材料的分析,概括,真正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将客观事物变成精神性的符号,进入人脑,内化为具体的思维对象,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指导学生制定方案、政策、计划,达到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真知、真信、真用,锻炼大学生的全方面技能,实现全面科学发展的目标。
二、创建团队、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科研创新团队”的协作精神,积极尝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团队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在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高,我们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协作精神,ღ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多个渠道,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从教师队伍的整合中提高教学软件资源。
(一)注重点面结合,提高教师素质。在全面整体培养方面,按照“三贴近”要求,结合“05教改新方案”,围绕新课程设置的内容对青年教师进行整体业务培训,为此,组织本课程主讲教师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本课程教学备课会、年会等培训项目。在重点单科提升方面则侧重对初始学历专业单一的青年教师进行单科进修培训。要求系统地学习掌握新课改相关的非本人学历教育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理论、热点、难点及学术发展的前沿性问题。
(二)重视学习交流,开拓教师视野。每学期均请知名专家、学者给全校师生进行讲座,组织教师与专家、学者的学习交流;同时,积极到其他院校参观学习交流,开拓视野,创新思路。曾先后到上海大学、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学习交流,对青年教师开拓视野,创新思路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转变备课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在集体备课中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分类整合,定期以专题的形式由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题辅导;实行老教师和督导定期定量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评课议课制度等。
(四)健全考评制度,促进教师成长。要求青年教师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从具体教学要素抓起,按照规定,每学期定期检查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学生作业,期末对试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听课记录表等进行分析,及时向青年教师反馈分析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
三、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与多种方法相结合
课堂教学要求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做∞到心领神会,不仅在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运用。转变单一的灌输模式以及学生的被动角色,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初学者首次接触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可或缺的。从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接受能力和对理论的分析能力,掌握一定量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能够运用所掌握的马列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知识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仅仅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课堂教学要坚持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性格特征。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首先,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和提高,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心理距离,有利于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并及时的给予指导;其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例如课堂辩论,演讲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换被动的角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最后,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播放媒体资料等多种教学形式,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引导同学们运用理论知识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并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
四、依托实践教学,形成机制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并规定一定的学时,学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课程主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集中体现在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修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课堂实践教学根据我学院专业设置和人才发展目标的特点和要求,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将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课程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教学体系。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理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开展以“丰田汽车质量问题引起的抵制日货”是否合理为主题的讨论活动,不仅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同时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校内实践教学,则是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同样是针对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热点问题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例如:为了培养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组织学生进行诚信宣誓,开展无人售报,校园文明和不文明行为拍摄等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又如:今年12月将迎来百色起义8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百色起义革命先烈,弘扬百色起义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我院承办了“弘扬百色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百色起义纪念馆基本陈列广州市高校巡回展”,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社会实践教学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农村、工厂、社会参观、调查、服务。例如:下乡义务支教,参观访问红色之旅,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等等。同时,以社会热点为主线,我院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展开“健康亚运科学生活”宣传活动,为迎亚运深入广州大街小巷宣传科普生活,真正实现走入社会,了解社会,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能力。
五、多元考核,贯穿全程
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开展必然带动考核方式的转变。变单一的、唯“卷面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为多元化的动态考核方式,使考核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方式,考核理论要联系实际,考核实践成果也要联系理论,双向考核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完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趋势,考核的内容由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转变为理论+实践的双向考核。一方面,对理论的考核需要注入实践元素,将课堂讨论、演讲、发言等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以避免学生用传统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为考试专注于记笔记的行为,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头脑、入人心,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另一方面,对实践教学的考核重点在于对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评价,对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表现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由点到面,步步监督,打消学生偷懒,蒙混过关的思想倾向。同时,对实践成果的考核要考虑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否敢于接受社会的再检验。
六、改研结合,效果显著
教学改革和科研相互促进,并取得了相应的教学研究成果。科研是教学改革的支撑,近五年来,本课程主讲教师深入调查研究,在科研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主持或参与了多个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如“早期公羊学的解经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和解问题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东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유”(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网络时代广州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市级)、“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研究”(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课题)等;申报成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科研创新团队”;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15部;完成教学、专业技术研究论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