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
【摘要】民办高校绝大多数在经费支持、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天然的差距。生源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基础,而就业情况对生源的影响又是及其明显的。因此,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民办高校面临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重点从管理类学生角度出发围绕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路径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内涵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简言之就是毕业生获得职业及维持就业状态的能力。究其内涵,无外乎专业知识技能、实践执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情绪调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也就是说,高校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实际上是上述能力的有机组合。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学生的这些基本的素质能力都是一致的,研究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实际上是从政府、高校和个体等不同层面贴近民办高校的实际,对影响就业能力的因素施加影响。
二、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多为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物流公司、财务公司、金融公司。当前的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多数企业只愿给毕业生较短的适应期,甚至有一部分企业希望招聘进来的毕业生能立即上岗,因此,为适应企业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之外,还需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三、影响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需要,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影响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研究影响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也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
1.影响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内在因素
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其本身的素质对其能力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研究,管理类毕业生本身的素质对其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
当前,绝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在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布置相关作业。管理专业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时对自己、对专业的认识并不完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知也不充分,有的甚至认为提前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脱离实际,毫无意义。因此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并不完善,一部分学生在制定完职业生涯规划后并不能按规划执行,最终导致不能在面临就业时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这种不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能力,从而导致就业能力低下。
(2)不稳定的心理素质
学生在校期间有多种提升自己的途径,增强自己的信心,如学习考试、班干部竞选、学生社团工作、社会实践、求职面试等。在这些方面的成功会对提升其就业能力产生很好的效果,但是部分同学因为限于不稳定的心理素质,在这些方面的挫折没有成为其前进的动力,失败使其妄自菲薄,最终导致在后续的学习和求职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
(3)不恰当的求职期望
当前,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一种悖论就是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与部分地区或行业“用工荒”同时存在。探讨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工作环境、薪酬条件甚至企业文化有着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学生自己的素质无法达到相关岗位的要求。好的单位进不去,基层的单位又看不上,最终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影响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外在因素
显然,影响到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外在因素有很多种,比如政府的就业政策、民办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体系、企业的用人理念、社会上盛行的求职观念等,我们将其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大类: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个方面主要是政府、社会和企业对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一是政府缺乏关于民办大学毕业生社会实习和实践相关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关于反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并不完善,而且对于民办高等教育创新提供的扶持政策较少。二是社会上关于就业的一些陈旧腐朽的观念对学生的影响也很严重。学生的三观受到各种不同思潮的影响,其中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突出,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自我中心、过分功利等情况。三是企业在招聘时对条件的人为设限,比如学历、性别、学校等,使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生气馁,感受不到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2)高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当前,高校教育理念及相关措施制约着毕业的就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虽然大多数民办高校尝试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并接轨,但其实践教学尤其是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同时相关课程设置对于就业的指导并不充分,很难满足管理类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虽然民办高校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投入虽然呈上涨趋势,但是远远没有办法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更是没有办法在捉襟见肘的经费支出时在创新创业方面考虑大的投入。
四、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绝大多数方面都存在着天然的劣势。如何在竞争中生存成为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共同面对的问题。当然,与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的学生也面临着就业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应该从内外两方面同时入手。
1.练好内功,管理类毕业生应积极主动
首先,管理类毕业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以强化就业能力。众所周知,当前的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想在激烈就业竞争中取胜,获得满意的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应特别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通过认真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包括执行力、沟通力、思维力、协作力、调适力在内的各种能力。通过夯实基本功,有效提升就业能力。其次,管理类毕业生应树立远大理想,以创业为最终目标。相对于就业而言,创业是一种更激进的行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创业梦想的就业者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就业者。创业解决的不仅是个体的就业问题,还能解决群体的就业问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社压力。毕业生创业,尤其是管理类毕业生创业是一种新兴的趋势,是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出现的现象,这部分毕业生要么家学渊源,从小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要么在学期间胆识过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创业经验。这部分同学的共同点一定是在校期间对自己严格要求,全面发展。再次,管理类毕业生应积极调整自己的认知,努力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主动出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其招聘机制的变化。现在的体制已经打破了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等铁饭碗,社会养老体制的调整将使得“吃皇粮”这一传统的就业价值观崩塌,管理类毕业生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就业目标调整到适合自己的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观念的调整将有助于其就业能力的提升。最后,管理类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应积极调整自身心态,摒弃好高骛远和自惭形秽的想法,尝试从基层做起。不切实际的ธ就业目标不利于提升就业能力,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调整就业心态,从自身实际出发,利用国家的就业政策,尝试到西部、到基层就业。
2.多方助力,推动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
管理类毕业生练好内功是就业能力提升的决定因素,但是社会、企业和高校同时发力对管理类毕业生提供的帮助也能很好的提升其就业能力。
(1)积极优化社会环境
第一,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应通过自身的宣传让管理类毕业生意识到在校期间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考虑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媒体的宣传报道能很好的引导学生重视就业问题。从而督促其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方面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下更多功夫。第二,用人单位应尽量解决以文凭定薪酬的难题。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伴随着本科生的大量增加,硕士、博士的数量也显著增加。很多单位在薪酬体系里体现出对文凭的重视,尤其是国有企事业单位,重文凭轻能力的举措比比皆是。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甚至明确要招“985”、“211”高校的毕业生。这些歧视性的招聘条件极大的挫伤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不利于帮助毕业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心理,不利ฟ于他们形成迫切提升就业能力的动机。第三,积极破解“读书无用”的谬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的成本逐年上升,某些领域里的技术工人的收入比大学毕业生收入高成为一种常态。导致“读书无用”的谬论有了滋生的土壤。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制约着学生提升自身能力。而真实的情况却是,与技术工人们相比,本专科管理类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其薪酬水平也会随着能力的提升而水涨船高。
(2)努力完善支持政策
第一,积极出台政策约束引导民办高校在实践实习环节加大力度。当前,民办高校普遍设立了毕业前的实习环节,但这种实习并没有得到政府加强政策的支持。政府应出台诸如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接收本专科学生毕业前实习。应积极尝试实习合同制度,以解决民办本专科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第二,出台就业歧视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对本专科毕业生就读学校、就读专业、生源地、性别、职业理想等方面显性或隐性的就业歧视进行惩处。这样能够较好的帮助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在校期间提升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热情、信心与积极性。
(3)认真构建教育体系
毫无疑问,在众多的外在影响因素中,教育体系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构建有利于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 ϡ的教育体系意义重大。第一,调整学生培养体系,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育的分量。更多的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利用民办高校体制灵活的优势,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第二,注重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创业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予以及时的帮助和支持。第三,注重长效机制,提升就业创业的指导能力。民办高校要在师资方面下功夫,注重从企业引进“双师型”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加强辅导员和就业专干队伍建设,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实施日常指导。同时努力打造就业平台,通过组织举办招聘会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结语
综上,提升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非一城一地一校之事,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最终通过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起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3-4.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学报,2010:52-54.
[3]吴御生,罗三桂.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