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技术道德教育初探

时间:2024-12-26 13:40:0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社会道德的本质来源于社会的经济关系。在技术已经成为一般形态生产力的技术社会,有必要探讨对社会公民进行技术道德教育的问题。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德育内涵、搭建实施栽体等途径,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技术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更为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技术道德 德育创新

一、技术道德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何谓技术道德?这需要我们从道德的本质以及产生的社会条件去探求。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社会道德的本质来源于社会的经济关系,乃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而社会的经济关系又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相适应。技术作为一般形态的生产力,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实体性要素之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可以将技术道德理解为一般社会道德在人们认识技术本质、参与技术活动、享受技术成果等过程中的体现。它主要起着调节技术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与自然、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作用,是技术人员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

值得注意的是,有必要将技术道德从笼统的科技道德范畴中区别开来,这是由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区别所决定的。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反映了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其重要成果是“发现”。技术活动的目的是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其重要成果是“发明”。尽管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从根本上说,“科学规律只指出了解决技术问题的可能性,而技术的发展方向、速度则取决于社会因素,即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需要,以及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条件”。简言之,在科学活动中考虑更多的是“是非”问题,在技术活动中考虑更多的是“优劣”۵问题。因此,人们在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准则和伦理关系应各有侧重,笼统地称作科技道德则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技术文明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却发现其自身也陷入自己挖掘的技术陷阱中。技术至上主义及其功利性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道德伦理危机、生存安全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矛盾之中。人们在沉痛的反思后重新把目光投向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科学与技术必须成为教育事业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与技术必须同一切儿童、青年或成人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帮助个人既控制自然与生产的力量,也控制社会的力量,并从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所作出的决定和行为。最后,科学和技术还必须帮助人类养成科学精神,因而使他能促进科学而作出的决定和行为。能促进科学而不致为科学所奴役。”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引导大学生以理性的思维、哲学的方法考察技术的利弊,对他们进行技术道德教育、优化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技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及其成因

1.技术道德自身的概念及其标准的确立仍未完成。技术作为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集实体要素、智能要素、工艺要素于一身的操作方法,以及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在内的各种物质设备,自近代社会以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特别是自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发生的分别以蒸汽动力的改革和应用为特征的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技术革命,以及正在进行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并从工业社会逐渐过渡到信息社会。在现代社会,技术进步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经居于首位。但是在技术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一些先进的技术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短期内带来了福音,但还需要经受长时间历史周期的考验。另一方面,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是否可以用于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还有待科学的论证。上述情况表明,由于技术自身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有些技术的应用最终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作用是利、是弊,还是利弊共存,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此外,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不良影响也使科学和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过程产生不公平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技术道德的健康发展。因此技术道德的准确概念及其相应标准的确立还未完成,由此也影响了高校面向大学生开展的技术道德教育。

2.技术道德教育滞后于技术伦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已经引起了广大伦理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多年间,既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科技伦理学、技术伦理学发展的黄金期。在围绕技术到底“为善”还是“为恶”,以及技术如何能“从善”、“避恶”等问题上,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通过对社会制度的分析而对技术进行了批判。其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技术哲学家通过思考技术本质的形而上学性而对技术进行了批判。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反思生态环境恶化对技术进行批判所形成的“技术批判主义”,对于人类反思自身由于不当运用技术造成的灾难,以及在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过程中采取的“向地球开展”、“向大自然进军”等种种单向度举措,更好地体现了技术服务人类发展的目的,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技术批判主义、技术悲观主义有其不合理的内核,但它们“毕竟是严肃学者们认真思考得到的学术观点,应当作为一个学派被接纳和研究。技术悲观主义思想确有合理的内核和有益的忠告,决非只是危言耸听或无稽之谈”。应该说,在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技术的本质与存在价值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在技术伦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方面,特别是发挥技术伦理学在培养具有未来意识和生态意识的现代公民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非常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技术道德教育的难度。 "

3.高校德育工作的关注点还未向技术道德领域转移。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积极转变德育工作理念,不断丰富高校德育工作的载体与实现途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中,由于连年扩招、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安排与用人单位需求有所脱节等原因而导致的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加重,使得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将上大学作为谋取“饭碗”的一种手段。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往往偏重于自身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相应的技术道德教育,表现出专业素质优良而技术道德与职业道德相形见绌的情形。这不论在理工农医类毕业生群体还是在文史哲毕业生群体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高校对学生的关注重点也有了相应的转移,许多工作都围绕学生今后的出路着想。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直接地将人才培养的标准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硬性要求相匹配,会导致一些人才培养的软指标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这对于在大学生中开展技术道德教育无疑是很不利的。

三、加强大学生技术道德教育的实践☿途径构想

1.确立适应高技术时代要求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现代社会,高校是各种原创性知识的发源地,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与所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在高技术时代,一方面,高校应充分考虑技术要素在高校育人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将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正确的技术价值判断力,以及创新创业创优精神作为其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体系。高技术社会的“个体要成为有效的信息处理者,需要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个体是否具有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合理合法的哲ฎ学认识,是评定个体信息素养优劣的重要法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伟大时代召唤创新创业创优人才的大量涌现,需要高校提供更好更多的人力资源作保证。这些都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将技术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维度,纳入高校整体德育体系中,从而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技术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防★止就事论事,而应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技术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帮助他们明确社会个体面对技术问题应持有的基本道德观念与处理准则。

2.向大学生普及必要的技术发展史知识及技术哲学史知识。技术道德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仍是技术自身的发展,以及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为此,一方面,要向大学生开展必要的技术发展史教育。人类的技术发展史浩淼博大,记载着涉及人类生存的材料、能源、信息三大物质基础领域的重大技术事件及其相互联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技术发生、技术发明、技术管理等的历史经验,当然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技术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与苦痛,以及理性的狂欢。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技术发展史上的许多技术发明家之所以能颇有建树、具有创新精神,这与他们深谙技术发展史、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引导大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顾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的发展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反思,对于提升他们的技术道德素养很有帮助。另一方面,还要向大学生普及基本的技术哲学知识。哲学具有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功能,因此普及技术哲学知识是开展技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技术哲学知识普及教育,使他们具有善于获取技术知识、运用技术知识和更新技术知识的头脑,具有立足实情、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的思维方法,具有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摆脱陈旧观念和僵化思想束缚的创新意识。

3.开展具有吸引力和普适性的各类大学生技术实践活动。任何德育都需要实践环节的支撑,仅仅是说教的德育是苍白无力的,技术道德教育亦应如此。当代大学生要对国家进步有所贡献,除了要具有刻苦钻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外,还要能够密切关注时代发展对科技成果的实际需求,在技术实践中开展学术研究与发明创造活动。对此,一方面,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企业岗位见习、参与科研训练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广泛的技术实践活动中增强创新创业创优意识,为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局面贡献聪明才智。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搭建德育平台,拓展教育途径,使大学生技术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具体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办法,增强技术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形象性。例如,全世界许多不同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与民族的国家,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全球重大流行疾病防控、重大灾害中的医疗互助、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及联合反恐等方面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这是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技术手段的重要体现,具有很好的教育启发意义。再如,由于人类滥用自然资源、毫无节制地使用自己发明的先进技术而导致的环境生态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更具有直观的警示作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原子分裂改变了世界的一切,但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人类正走向空前的灾难”,至今仍令人深省。 <> <>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