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9-20 15:03:3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最终能跨越语言障碍,和说不同语言的人进行有效交际,即跨文化交际,这在英语教学界已成为普遍的共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以及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유键词:跨文化交际;组成部分;影响因素;文化教学

一、引言

人类迈入21世纪已有十多年,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化,科技发展更加迅速,各种通讯使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诸多因素使国与国之间的时空距离日益缩小。可以说,人类已经完全步入了“地球村”时代。作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参与者,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然而,在一些重要场合(如文化交流、商贸谈判、涉外法律诉讼等),因文化差异及其导致的误会和冲突也愈演愈烈,这些新形势说明语言能力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新时期的语言教育要有新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更是为交流服务的。若语言的使用不能为交流服务,那么语言教育就是失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学者认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文化教学才能满足社会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明确地告诉所有英语教育者,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词汇和语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之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无障碍交流。

但是,很多年来,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听说法和翻译法。尽管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新型的情景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但课堂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学生的语言形式是否正确或语言使用是否流畅,较少注重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经过数年的英语学习,在涉及文化差异的场合,很多学生都不能同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社会各界对英语教学必然会提出新的要求――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

三、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1999)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广义来说,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狭义来讲,跨文化交际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及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产生了不同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和语言习惯等诸多语境因素,使人们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千差万别。当他们进行交际时,就构成了跨文化交际。本文所指跨文化交际指广义的跨文化交际。

由于以上诸多差异,交际双方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理解,从而产生误会、冲突或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提出来的。胡文仲(2013)根据众多学者的意见,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总结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包括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

有效、恰当的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者具有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一般文化的知识,即在交际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已学的社会文化准则控制交际进程的知识;二是有关交际者及交际对象的国家或民族的特定社会文化的知识,关于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 ☺历史、宗教、人文、地理、风俗等各方面的知识。如怎么向外国人表达中国的“四合院”,是否理解英语单词“porch”的真正含义,“Valentine’s Day”是否真的就是“情人节”,怎么告诉外国人“旗袍”是什么?

2.态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所指的感情(态度)指交际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对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尊重等。为有效、恰当地实现互相沟通的目的,交际者需要对交际对象所属的社会文化持有好奇与开放的态度,愿意了解其文化特征并运用所掌握知识与其交际。

3.技能

有效、恰当的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者具有多种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交际者的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具有了这些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才能运用所学所知准确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

跨文化交际能力三个方面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态度是关键,如果对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的态度消极,学习该文化的知识只能是一句空话,掌握再多的技能也无法实施有效、恰当的跨文化交际。态度与知识又为学习技能提供了条件。反过来,掌握了技能又促使态度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知识也会更加巩固。知识与技能之间更难分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影响学生顺利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交际顺利进行,比如语言问题,心理障碍、定式、偏见、以及民族中心主义等,都可能引起误解,造成交际交流的失败。只有了解、理解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真切愿意与其他文化成员进行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因素造成的交流障碍。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部分学生的反馈,认为有如下原因导致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困难:

1.语言差异

潘文国在《汉英语言对比纲要》一书中指出,汉语是高语境语言,在交流过程中话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十分紧密,说话人所表达的很多真实含义一般都内化于特定的语境之中。而英语是低语境语言,话语的意义与语境联系不大,其交流方式直来直去,开门见山,绕圈子讲话被认为是思路不清或者缺乏诚意。因此当中国人说“太闷了!”,表达的实际意义其实是“请把窗户打开。”而当美国人说“It is sweltering!”表达的实际意义可能就只是“天气又闷又热。”不理解这种语言差异必然会导致交际障碍。 2.缺少语言环境

在中国,学生使用英语往往仅限于课堂,而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且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语法及词汇上,忽视了语用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无法摆脱中式思维或中式交流习惯而导致语用失误。比如我们在熟悉不过的“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会让外国觉得午饭有着落了(被认为是邀请)或者需要去看医生了(这么多的人关心是否吃饭了,是不是自己太瘦了?)。同样是我们很熟悉的“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会让外国人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这些事例足以说明,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英语情景中打招呼的方式,并学习和正确运用一些英语问候语,以及怎样才能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五、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其次,教师要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目前,文化教学已经成了国内外语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化教学大体上分为两类:其一是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已经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且一些学校也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这类选修课程。其二是英语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知识,适当介绍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下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会用英语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这种类型的文化教学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学习了解外国文化的主要渠道。

当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模拟法和间接法。

1.直接法

直接法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对涉及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针对性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文化信息,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师讲课时,如果注意讲解蕴含在课文词语、句子和段落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中外文化的比较,则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恰当使用语言,习得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至于因缺乏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导致交际失败。例如很多人把英语中“individualism”一词译为“个人主义”,但“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背后所蕴合的价值观却是截然不同的。在美国,“individualism”是倍受主流社会推崇的核心价值观念,指通过个人奋斗得到成功,并以此衡量人生价值。在中国,人们长期受到儒家“中庸”与“和”思想的影响,提倡谦虚、礼让,更重视个人对家庭、对组织、对社会承但的义务和责任,要求个人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置于个体利益之上。因此,“个人主义”是贬义的,是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代名词。若不了解这个差异,必然会导致误解,甚至冲突。

2.模拟法

模拟法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充Σ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为学生模拟不同场合的目的语交际环境,让他们完成不同的交际任务。胡文仲(1994)认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并亲自同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接触。在国内,这种机会并不多。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模拟英语文化环境,要求学生完成模拟的交际任务。威多森曾指出:“语言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从一系列方言、语域、交际渠道和风格之中,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以适应情境;同时,也应教学生如何从一系列交际功能之中,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正是模拟法的宗旨,通过对交际情景的模拟,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在执行交际任务时暴露出的相关文化信息盲点,并对症下药。例如,中国人以“尊老”为传统美德,“老先生”、“老爷爷”、“老领导”等在中文里表达尊敬。西方国家则不能用“old”称呼老人。在西方如果见到一位老太太站在公交车上,千万不要对她说“You are so old,please take the seat.”(您年龄大,请坐)。在他们的观念中,“old”是“不中用”、“社会负担”的代名词,意味着“风烛残年”、“来日不多”。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母语与目的语可能引发交际障碍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跨文化的语用失误。

3.间接法

间接法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拓展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无论语言还是文化,课堂上教师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巨细无漏。众所周知,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教师在课堂上能涉及的仅仅是沧海一粟而已,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领会。因此在这方向,教师应该是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的指导者,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的习惯,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分析指导,对优秀的阅读者加以鼓励。通过长期的阅读,学生能真正透彻地理解异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积累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除了积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组织和参与各种有助于提高英语水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活动,如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辩论赛、英语文化晚会、课外活动。这些活动是课堂内情景模拟活动的延伸,同样有助于学生习得英美文化。学生既是这些活动的主导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能从中积累经验,锻炼思维能力,自主地而不是被动地进行文化学习和文化探究。

六、结语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习外语,和说该语言的人进行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流。提高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外语教学人员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语言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并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国际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导“to know(学知识),to do(学做事)and to be(学做人)”。我们的外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