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创新
摘要: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要素和核心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①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长期处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线,有丰富的基层阅历和党建经验,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排头兵。本文从辅导员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特别是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和发展的创新,这对于贯彻落实十八大对基层党建工作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环境,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基层;党建
高等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基层党组织是教育和团结广大师生的政治核心,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其建设效果直接影响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性问题。所以高校必须要重视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特别是学生党支部的建设。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的个性越来越鲜明,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典型而且突出,这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辅导员应当立足高校党建工作的一线,按照十八大党建工作创新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应该也必须以主人翁的精神密切关注学生生活状态、思想动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主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的建设 Ü工作。
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等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体来看是得到了加强,但是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的问题。
1.学生的党员意识不足
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把党员身份认作一个可以通过“排队”获取的标签,是一个平时½不愿意提及,仅仅在参加党支部“例行”会议和组织生活时才能意识到附属身份,很少有学生在科研、生活上主动从党员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处理事务,党员身份没有给他们带来应有的荣誉感与使命感,没有真正的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更有甚者还缺乏最基本的理论常识与政治素养。就整体大环境来看,学生对党员的身份认可度不高,大学生的党员意识严重不足。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学生党员的特殊的双重身份,使得部分大学生党员对自己的党员身份认识不到位。在高校中,学生党员的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普通的学生,又是党组织中的一员,但他们往往学生角色意识较重,对于党员的身份有所忽视,认识问题更偏向于从学生角度出发。第二,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缺乏对党员的后续教育,使得学生的党员意识减弱。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工作重心放在对党员发展对象的考察、培训、选拔上面,很少有对既有党员☼的再教育,对党员身份的再强化。从而造成了部分党员把入党,当成一劳永逸的事情,一旦入党热情立减,党员意识也随之减弱。第三,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得学生党员思想多样化,信仰缺失,党员意识弱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多元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造成了学生党员思想的多样化。网络与微博的兴起虽然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让学生有了畅所欲言的平台,但是其中充斥着相当数量的不良信息,容易诱导学生产生不良思想,甚至造成学生信仰危机和潜意识里的去党员化趋向,进而弱化党员意识。
2.支部活动缺乏活力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有形式化的倾向,多数的学生党支部活动都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组织生活大多围绕着预备党员的预审、审批、转正等发展工作展开,缺乏时效性、吸引力和认可度。支部活动很少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很少能紧密联系党员标准与学生党员个人的党性修养。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第一,部分支部负责人组织开展支部活动的主观能动意识不足。这就导致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开展的活动,往往围绕发展党员的一系列必要流程及上级党组织作出明确要求的民主生活会等任务性活动开展,从而使支部活动缺乏吸引力。第二,支部党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大部分支部党组成员看来,支部组织开展活动过于单
一、乏味,尤其是未能紧密联系自身发展实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支部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直接导致了支部活动开展时的缺勤、迟到、早退等消极现象的发生。同时,支部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足也直接影响了支部活动开展的质量,从而使支部活动的开展陷入到流于形式的漩涡当中。第三,支部活动开展的保障机制不健全。高校基层党支部大多没有固定的开展活动的场所,往往以临时占用学生教室或学院会议室为主要活动场地。这样一来,支部活动的开展会受到诸多限制,也给提升支部活动质量带来了很大困难。
3.学生党员缺失主体地位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基层党建的主要力量,是高校党组织的新鲜血液,保证了党的机体生机与活力,但事实上“在高校党组织活动中,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弱化甚至忽视,处于被管理、被领导、被教育的地位。聆听指示的多,参与意见的少,贯彻执行的多,决定问题的少”②主要是因为:第一,有些高校基层党组织不重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中往往存在重服从、轻平等的倾向,没有把他们作为党建工作的能动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第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没有理顺思路,过分的干预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和活动,限制了学生党员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生党员是学生党支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而事实上相当数量的辅导员给党支部过多的下达具体任务,拘泥于文件规定给出相应的流程办法,而学生党员只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照章办事。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党员很难从主观上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当然也难以唤醒自身党员主体意识,难以清醒地摆正自己的角色,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很大削弱。第三,部分学生党员不重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健康塑造,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基础不牢固,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淡化,政治素养不高,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也无从谈起。
二、辅导员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③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要坚持创新,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学生党员意识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探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科学ม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正是高校基层党建创新中应树立并坚持的第一工作理念。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学生党员身上,在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党员意识,促进、明确其自身党员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辅导员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要把学生党员视为有个性、有思想、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党建工作中不包办代替,切实发挥自己在思想上引导、政治上保障、活动中督促的职能,做好学生党员的领路人,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增强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④这样才能使学生党员,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仰,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从而明确学生自身党员身份认同,不断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2.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加强支部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新形势下的党支部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创新要始终围绕的中心,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备人才,在高校基层支部设置上要要坚持有利于在中心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贴近高校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有利于对党员特别是学生党员骨干的培养、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坚持有利于密切联系同学的原则,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等区域建立园区党组织,开展“党组织”进园区的试点工作,做到从校园到课堂、从课堂到寝室,从学习到生活,多方面光角度的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
3.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尊重和保障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有不少学生党员往往是被动地等着组织来召唤和安排,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以往的党建工作中也缺乏对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党员的角色,从而导致支部活动的开展也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就要积极地鼓励广大学生党员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的就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毕业生是否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借此为契机,可以考虑在学生党支部内的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干部岗位实行轮岗制,让每个学生党员亲自参与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在充分尊重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同时,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党性原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还可以积累干部经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是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
当前,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求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落实“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开创高校基层党建事ฏ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