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西游记》诠释
第一章明清《西游记》诊释
在古代《西游记》诊释史上,评点批评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明清《西游记》评点主要包括两部分。ว一是肇始于明代金陵世德堂刊行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成熟于晚明《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全盛于清代证道、谈禅、释儒各派的评点。这是明清《西游记》评点诊释的主体。
二是散见于文人笔记、小说、序跋等著作中的零星杂论。杂论是指散见在各种杂记笔记中的片断言论和各种版本的序跋文字,其中有探讨作者和时代的,也有评论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基本上是随想和札记。此部分相对于评点本虽量上较少,但评论范围广,可以更为自由地抒发个人观点。这两部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构成了《西游记》评点诊释的基本体系。《西游记》评点诊释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和发展流变,使其区别于四大奇书和四大名著中的其他著作,也不同于明清小说评点的整体特色。这些都成为《西游记》评点译释中的独特性。
二、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和风尚的转变也引起思想意识领域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传统儒学的式微,内有王阳明心学 童心说的兴起和发展,外有儒释道三家思想合一,正所谓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元来是一家。这共同构成了明清之际主流的意识形态。
明代社会,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宋明理学逐渐衰落。宋明理学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居敬穷理、与理为一,注重对人格的修养和道德的完善。可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义利观、价值观发生转变,以求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与商人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强调人的卞观能动性,肯定欲望的合理性,这些都促成了心学思潮的出现和繁荣。王阳明心学盛行于嘉靖初期到万历末年,对晚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明史》卷二百八十二之《儒林》记载: 思想的核心,肯定了人的主 シ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客观上为之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些都对明代《西游记》批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单看世本二十卷的编目方式,是以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为据而编。据任继愈《中国哲学史》,邵雍的太极象数学哲学观与王阳明心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先天学,心法也。王阳明心学之后,以李赞为代表的狂禅派思想是思想意识领域最为激进的。李蛰否定传统的权威,认为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矣。他指斥儒学经典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数也。他提倡自然人性、真情实感,认为合理的人欲、私心都是有益的。他讲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三、结语
为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李赞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为古代大作翻案文章,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陈胜为古所未有、匹夫首倡,称赞卓文君私奔是忍小耻而就大计等等。正是基于这样的独立思考,李蛰提出童心说,在他的《焚书童心说》中这样指出,明清时期尤其清代,由于王朝更替、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动,在思想领域宋明理学早己衰退,晚明王学亦已流入虚诞和狂禅。儒释道三教则开始了新一轮的互补合流。在中国古代三教合流的趋势早已有之,南北朝时期初显端倪、隋唐五代全面铺开、宋元明已趋定型。中国社会现实与文化土壤提供了援佛入儒、援道入儒的基础,©佛道二教宣扬的性善恰好与传统儒家的仁义、天命思想相合拍,所以儒家凭借着自己在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王道政治与宗法制度方面的优势,公开地或暗地里把释、道二教的有关思想内容渐渐地纳入自己的学说体系与思维模式中,经过唐朝五代之酝酿孕育,至宋明时期终于基本上吞并掉释、道二教,建立起一个治儒、释、道三教于一炉,以心性义理为纲骨的理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