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几点思考
课堂讨论策略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获取知识技能、进行情感交流、促进思维发展等采用的方法,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素质教育是十分强调个性教育、个性发展的,而个性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和主体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堂讨论最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和合作意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课堂讨论策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呢?下面浅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都重视讨论等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往往效果不够理想。有的教师只注意到了课堂讨论的形式,而没有组织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把问题停留在表面,较多地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也有的课堂讨论安排的问题过多、过简或过难,结果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才能使讨论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
1.要有思维价值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思考性或讨论价值的问题,尽量避免提出过于简单或无效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过于简单问题的使用频率要减少到最低程度,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先通分后加减的算理,可设计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②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讨论中都围绕“单位相同直接相加减”为中心展开讨论,感受到每一个问题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实现了自主建构。
2.要有情境的现实性
问题情境的现实性,就是指设计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甚至亲身经历过的。也就是说,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3.注意解题思路的开拓性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解题,不仅善于解一些较难的题,而且善于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到和有发明创造的题目。”数学思维形成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解题实现的,因此,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开拓性的问题,鼓励学ศ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探讨,开拓解题思路,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中有这样一道题:4+4+3。在学生用加法和4 × 3+3两种方法计算后,教师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ก这道题还有好几种解答方法,你们发现了吗?”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又创造出了两种方法,即4×4-1和5×3,并说出了理由。这些解法是学生深刻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建立数感的基础上,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得出突破常规的解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抓住课堂讨论的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由于组织讨论时没有选准讨论的内容和时机,导致课堂结构涣散,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找不准问题思考的关键点,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选准课堂讨论内容的焦点,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现以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谈如何抓准课堂讨论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1.在感知操作时
数学的认识活动如同人类其他认识活动一样,都是从感知活动开始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动中求思、思中求知、知中求新。例如,在学生建立了l平方厘米的概念后,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去量一个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你准备怎么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有的说一个一个地摆,再数数共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有的说先摆一行,看有多少个l平方厘米,再看能摆多少行,最后算出共摆多少个l平方厘米:也有的说先摆1排,看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再看能摆多少排,再算出共摆多少个l平方厘米……此时,教师予以点拨:“若长方形很大,你还能一个一个地摆吗?”显然,第一种摆法不可取。经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反馈,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了摆、数等量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而且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引出建立了感性认识。
2.在得出规律时
讨论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识和探究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过程。在得出规律时,安排适当的讨论是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分析得出面积有两种含义――物质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教师提问:“怎样表述才能把面积的两层含义说得既完整又简洁呢?”学生经过讨论,有的说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也有的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此时,教师及时把握讨论的反馈信息,让学生分析上述两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地方不同,“和”“或”有什么不同的用法。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让他们明白“面积”的正确含义。
3.在知识易混时
在知识易混时组织的讨论,可使学生辩明是非、真伪,突出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辨析能力。例如,在教学“比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时,可安排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比划。先让学生观察投影仪上出现的两根小棒有什么区别,两个正方形有什么区别,然后让同桌之间讨论。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长度单位表示长短,面积单位表示面的大小等知识点,再要求同桌面对面的动手比划,先比划厘米、分米、米,再比划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经过观察、比划,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是怎样的,面积单位是怎样的,再把体会讲给同桌听……经过讨论,学生不仅从感性上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不同有了认识,而且从理性上对此也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