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不是“减负”的灵丹妙药
摘 要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减负”走过了60多个春夏秋冬。在越走越远的这条路上,很多学者呼吁小班化教学,认为小班化教学是师生共同“减负”的唯一途径。可我国部分地区的小班化教学已经进行了20年,学生的书包仍是越背越重。劣根性在何处?本文从介绍小班化教学,从“减负”的重要性出发,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下小班化的优势与缺点,分析小班化能否真正“减负”,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小班化教学 “减负” 优点 缺点 对策
小班化教学是指在人数较少的班级中开展的运用科学方法授课教育。“小班化教学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科学的学生观、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过程观、评价观、管理观等指导下的,教育的内容、方式、技术、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教育资源进行了全新组合的教育。只有经过更新改造的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小班教育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小班化教学”[1]。在学校中,班级人数是根据学校的师资配置如教师、教室、多媒体设备、教材及政府投入等,以及学生人数来进行安排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这是公认的最早提出的小班化教学。在我国,1993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两所小学进行了缩小班额的课题实验,有江苏省教育厅等单位牵头组织。1996年,上海市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小班化教学。2000年,江苏省锡南高级中学开始高中小班化教学实践,班额控制在30人左右。2010年,小班化教学追求进入国家、各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2010年后,山东、江苏、湖北和广东等陆续开始小班化试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减负”。“减负”的主体是学生学业负担,包括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三个方面[3]。这三方面分别指的是:完成学校所设置的课程的学习任务所产生的负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维持学生整个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经费支持。国家的高度重视,可以根据政策体现: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指示》以及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通知》;60年代教育部下达的《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以及《关于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健康问题的报告》;70年代教育部、卫生部公布的《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80年代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以及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若干规定》;90年代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国家教委制定的《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以及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发布的《关于停办各级各类奥林匹克学校的紧急通知》;21世纪初教育部长周济提出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背景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教育部发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等。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还要通过教师提升自身的课堂领导力,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减负”的实际成效[4]。
一、小班化教学的优点与缺点
1.小班化教学的优点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根据教育心理学“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的有关原理实施教学[5]。小班化教学有利于通过个别化教育,做到以人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发展其个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及创造力。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班更大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动手美化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创设出优美的环境。同时小班级相应提高了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照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正常人的注意广度为5~9小时/周[6]。根据教育关照度的公式可知随着班级编制标准人数的减少,教育关照度会相应地增加。学生得到的关照增加了,便能避免大班中因教师多关照某些学生而带来的学生心理不舒服等心理问题。班级学生人数减少,但每次课堂时间不变,因此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机会和时间增多了。这不仅提高了整个教学过程有效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更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遵守纪律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学生积极地参与求知活动和做事过程中得以完成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单一的抽象认知过程,而是学生的认知行为和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全面发展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社会行为不仅包括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也包括学生与同伴或老师的交往行为。与大班相比,小班化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优化环境,强化了跟踪引导[7]。在小班教学中,相对人数的减少和相对时间的增加,增多了师生之间个体化交流的可能性,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引导性,进而促进师生交流。此外,教师工作量的减轻,可以留给教师大量的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出符合不同学生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作业,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有利于师生关系平等
在小班级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地设计各种新的组织形式,如小组围坐田字形、圆形、餐桌式等。老师从讲台走下来只是形式的变化,但它带来的深层改革是变被动教学为主动式、互动式。这种座位多样式的互动授课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得以平等的沟通接触,在程序化的教学设计☢上灵活把握时间,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之间的多重转换,从而达到师生关系的平等化以及师生双方共同进步。
2.小班化的缺点
更好地推进小班化教学,最基本的前提是增加教师、教室和教学设备,这意味着要增加教育成本投入。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达地区基本上可以满足小班化教学的条件,但是大部分相对落后的地区的教育投入仍很不足。
教育公平问题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8]。部分学校优先推进小班化教学所产生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主要有地区公平缺失和层级公平缺失。地区公平缺失体现在,不同偏远城市因经济收入差异,而得以优先推进小班化教学;层级公平缺失体现在,来自同一城市、同一偏远山区,甚至是同一个院子长大的不同孩子,因家庭经济问题,或因个人成绩不理想等问题,无法同其他同学一样进入所在学校里的某几个小班化教学班级进行学习。
师资短缺与教师素质问题
小班化教学作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其效益体现的关键在教师[9]。小班化教学不仅对教师的数量提出了要求,还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水平提出了要求。在较发达的地区,各科均有专业对口的教师任教,甚至还有剩余教师研究校本课程或其他研究性课程,使得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得以拓宽;在普通地区,教师跨年级任教,或兼任体育老师、美术老师等;在偏远地区的学校里面,一位教师兼任一个年级的所有学科,或兼任几个年级的所有课程,甚至只有一个教师在该学校任教的情况仍然存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实行小班化怎么能达到“减负”的效果呢?在满足教师数量的情况下,教师专业素质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从教育学概念来说,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如下三要素: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职业道德修养的问题仍然存在,小班化的教学,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但是一些老师也就有了更多时间去做不道德的事情,媒体曝光的不道德事件日益增多,对小班化教学更是提出了严峻的要求。
二、建议
1.大小班共融与多元评价相结合
在东部和中部,实行小班化教学,但是师资分配上要侧重中部,充分利用师资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一部分相对落后,教师、教室和教学设备等教育投入较少的地区,实行大小班共融的授课模式。即一些相对重要的主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实行小班教学,其他相对次要的辅修学科如音乐、艺术、美术等实行大班化教学。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还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素养得以全面发展。小班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评价学生的发展相当关键,“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在课前导学、指导自学、交流展示、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这五个教学环节前后都要有一次评价;评价的内容要多样化,既要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成绩,又要评价学生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的能力;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要结合量化评价、定性评价和综合评价,同时评价要符合评价的开放性、评价的自主性、评价的个体差异性和评价的非比性[10]。
2.课程整合与学生闲暇生活两手抓
对全国小学课程进行整合,把一些繁琐、累赘、冗长的不利于学生形成自我思维的课程删减,然后将相关性较大的课程整合到一起。整合后的课程变少了,对师资的要求相对降低了,但对教师专业化素质要求提高了,并且国家的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差异也越来越大,不同地区的课程如何整合还是要看国家,但是必须要符合区域性、文化性和人文性。此外,经粗略统计可知,学生的闲暇时间包括寒暑假和周末在内高达170多天,如何利用好学生的闲暇时间,对学生“减负”有很大的影响。能否把一些可操作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闲暇时间去领悟和理解,把可迁移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迁移?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师生的修养和实践能力。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可以满足学生好奇性、创造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也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3.政策支持、培训机制、奖励机制三者并行不悖
政策是指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在国家大政策的号召下,能起到“减负”作用的小班化规划会进行得更加顺利。根本上,小班只是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教学的最终效果还取决于师生教和学。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更直接的培训是相当重要的。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国家可以在每个学期节假日期ภ间为教师安排2~3天的垮校区的教学技巧与经验交流,在寒暑假期间规定为期半个月的教师专业化素质培训和新时期国家新政策解读。为了鼓励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机制:一年两次外出考察,考察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分享;一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一年一次的专项研究成果评比;一年一次的跨区教师经验交流;一年一次的学生创新学习交流会等。在大政策的支持下,培训机制和奖励机制可以提高教师们参与小班化教学的热情,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减负”探路。
参考文献
[1] 和学新.小班化教学:意义解读与推进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
[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kXQkUpCr6WXKL97in6R_TT-bYuD1mhUCv6wIMuhy7UYZ93C30_BJ0r8N_eFamgvC0tJIBd1OtRfGS7ob5QTcK
[3] 鲁ช林岳.综合辩证论“减负”[J].教育研究,2007
[4] 韩延伦.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再认识及有效推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
[5] 陶青.小班化学的政策与建议――对美国经验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6]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 高见,刘莹.小班化英语教学模式在英语大班课堂中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2.
[8]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cEtYsGMLbnxvrrSvUqnt2AnonhFPROASuByaUmzTi0VgvQncTpNjCaTrKxzgudO5aVXd-rtw9vQYHX0Rtusp_
[9] 谢晓明.关于小班制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
[10] 毛放.小班化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