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杀牛的原因在于产业组织模式不适
近期国内倒奶杀牛的新闻屡屡出现。究竟是何种原因?
20年前,公司+农户被认为是解决这种困局的理想模式,于是乎,这种模式被当作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被相关部门大力推崇与推广。对农户来讲,家庭规模很小,资金有限,养殖几头奶牛还可以,如果要进行加工,设备、人力、技术等都是难以逾越的挑战。对于奶企来讲,从农户处直接收奶是一件省时省力的大好事,直接买套设备,做好行销就可以了。
在渡过温饱阶段之后,这种模式的先天劣势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就是利益分配不公,经济出现农民与企业互坑。三聚氰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农户处讲,企业出价太低,单个农户也没有任何谈判价格的可能,只能采取“弱者的武器”,通过做些手脚多赚些钱,于是乎,加水再加点别的就成为一个选项。养猪户也会在猪出售前通过各种手段让猪狂喝水来增重。从企业来讲,在高速发展阶段,如何弄到奶是最大选项,在抢奶大战过程中,还顾得上检测吗?况且检测的成本太过昂贵。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公司与农户互坑,直接的后果就是反复出现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最后让消费者对国产奶喊不,也直接决定了这种模式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从全球视角来看,小奶户+公司只是在中国大行其道。美国、欧洲与日韩都没有大规模采取这种模式。美国奶类生产大部分采取的是大奶企的一体化生产,而欧洲还是奶户联合起来后通过合作社建加工品牌,日韩则是农民必须加入农协,通过农协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加工出售一体化,农协是一个整体。
我国目前的合作社,数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据说已经发展到几十万家。但其实大部分合作社只是披着合作社ช的外衣,是假合作社,其效果远不如一个地区只设一个合作社,让农民必须强制加入的合作社效果。韩国的农户是必须加入区域性的农协。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单纯从奶农处收奶加工的模式也已经走到死亡的边缘,质量问题与互坑是癌症,难以解决。所以,近年来一个大的趋势就是加工企业自建牧场,有些人甚至开玩笑讲中国人把全球的奶牛都给买走了。ღ前些年中国人从国外带奶粉的乱象,对我国的国际形象影ϟ响太大。解决国产奶粉的政策也已经出台,其中一个规定就是我国婴儿奶ส粉必须是自产奶源。源头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奶源质量出了问题,后续的加工再如何做也没有用途了。这条规定对于提升我国婴儿奶粉质量应该是最重要的。其实,知名奶企也开始纷纷开建牧场。
从长期来看,目前的小散养户的出路只能有两条:要么自己联合起来,学习加工技术,通过加工成品来满足本地市场;要么与企业联合起来,成❤为奶企的股东,让奶企统一管理起来。这两条是大的方面,自己联合起来并不是绝路,其实欧美的一些养殖户就是通过自用技术,进行各种乳制的加工闯出一条生存之道。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对各种乳制品的需求激增,而不再是单纯的奶粉与鲜奶。当然,目前一家一户的规模还偏小,可以通过合作社来扩大规模。
总之,公司+农户的模式未来的走向就要么是一体化的紧密联合,要么就是各干各的。单个的小农户如果不联合,不与公司结盟,未来只能是死路一条。